為什麼傳統監管體系在區塊鏈上淪為了笑話?

本文源自 菠菜菠菜 所著文章,由 ForesightNews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台灣社群傳出入金災難,多家交易所提款無下文、SNS喊「拒用台灣交易所」 ) (背景補充:個位數!台灣虛擬通貨服務業者「現剩8間」,加密寡頭競爭開始 ) 這就是 2025 年的加密監管現狀:一個所有參與者都知道是笑話,但都不得不繼續表演的昂貴遊戲。 菠菜最近讀了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發布的一篇簡報論文 ——《加密資產反洗錢合規方案》[1]。作為全球央行的央行,BIS 的每一份報告都會成為各國金融監管的風向標。所以當我看到標題時,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想出了管住加密貨幣的妙招了? 然而讀完全文,我意識到這篇論文並不是一份可用的解決方案,在我看來可能更像是一篇體面的投降書。 BIS 用學術化的語言,委婉地承認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傳統金融的 KYC/AML 體系,在去中心化的加密世介面前,已經徹底失效了。 他們提出的「創新」方案是什麼? 給錢包打分、提倡使用者自己檢查對方是否合規、在出入金的地方做最後的把關。 這就像是一個武林高手,練了一輩子降龍十八掌,突然發現對手開著坦克來了,於是建議大家在城門口放個告示牌:「坦克禁止入內」。 且不說打分的實施成本、協調成本有多高,即便實施下來,別人往高分錢包帳戶投幾個毒,怎麼辦? 提倡使用者自己檢查,這就像要求你在收美元時,先查查這張鈔票有沒有被用來買過毒品。理論上可行,實踐中荒謬。 在出入金環節做 KYC/AML 可能是留給這些傳統機構最後的體面了,至少你還可以核實一下身份和資金來源。 為什麼說傳統的監管體系在鏈上已經幾乎完全失效了呢?這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目前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還在繼續推行的一個荒謬的監管規則 ——Travel Rule。 Travel Rule:從傳統金融到加密世界的一場鬧劇 要理解 Travel Rule 的荒謬,我們得先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1996 年,網際網路還在撥號上網的年代,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路(FinCEN)首次推出了 Travel Rule,作為《銀行保密法》的一部分。當時的要求很簡單:銀行在處理 3000 美元以上的電匯時,必須把匯款人的資訊傳遞給下一個金融機構。 這在傳統銀行體系裡運作良好,為什麼? 因為銀行是中心化的,有完整的客戶資訊,有 SWIFT 這樣的標準化資訊傳輸系統。工商銀行知道張三的一切,建設銀行知道李四的一切,轉帳時交換資訊,水到渠成。 但到了 2019 年,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做了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決定:把 Travel Rule 擴展套件到加密貨幣。 FATF 是個什麼組織?1989 年成立的政府間機構,最初是為了打擊毒品洗錢。它制定的「40 項建議」被視為全球反洗錢的黃金標準。當 FATF 說話時,全世界的監管機構都要聽。 2019 年 6 月 21 日,FATF 在奧蘭多通過了第 15 項建議的解釋性說明(INR.15),將原本適用於傳統金融機構電匯的第 16 項建議(Travel Rule)擴展套件應用到虛擬資產領域。要求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在處理超過 1000 美元 / 歐元的交易時,必須收集並傳輸傳送方和接收方的身份資訊,包括: 姓名 帳戶號碼(錢包地址) 地理位置或身份證號 如果需要,還有更多詳細資訊 他們的邏輯是:既然 Travel Rule 在傳統金融運作了 20 多年,在加密世界應該也沒問題。 這個邏輯的問題在於:他們完全不理解區塊鏈是怎麼工作的。 Travel Rule 的全球亂象 讓我們看看 Travel Rule 的實施現狀。根據 FATF 2025 年 6 月的報告,99 個司法管轄區聲稱已經通過或正在通過 Travel Rule 立法。聽起來很厲害對吧? 但魔鬼在細節裡。75% 的司法管轄區仍然只是部分合規或不合規 [2],這個比例和 2023 年 4 月完全一樣 ——73 個國家中的 75%,零進展。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每個國家都在搞自己的一套。 美國保持了 1996 年的老規矩:3000 美元門檻。但 FATF 建議 1000 美元,於是出現了第一個分裂。 新加坡是最早響應的國家之一,2020 年 1 月 28 日就開始執行,門檻 1500 新幣。韓國 2022 年 3 月 25 日實施,門檻 100 萬韓元(約 821 美元)。日本說不管金額大小,所有交易都要。 歐盟更絕,拖到 2024 年 12 月 30 日才開始執行《資金轉移條例》(TFR),然後說:我們不設門檻,1 歐分也要 Travel Rule。 結果是什麼?一筆從美國到歐盟的 1500 美元轉帳,美國說不用 Travel Rule,歐盟說必須要。雙方都「合規」,但交易卡住了。 這還不是最混亂的。以色列 2021 年就實施了 Travel Rule,零門檻,但幾乎沒有其他國家跟它對接。加拿大也是零門檻,但它的規則跟別國不相容。 這種各自為政的結果是什麼? 根據 Notabene 2024 年的行業調查 [3],儘管比前一年有所改善(從 52% 降至 29%),但仍有 29% 的 VASPs 繼續向所有對手方無差別傳送 Travel Rule 資訊,不進行任何盡職調查評估。 這種「廣撒網」的做法實際上反應了一個尷尬的現實:大多數 VASPs 只是在走形式,因為對手方是否真的使用這些資訊、是否合規,都無從驗證。 DeFi:Travel Rule 的死角 當監管者還在糾結中心化交易所的 Travel Rule 時,DeFi 已經徹底繞過了這個問題。 Travel Rule 的前提是有 VASP(中介機構)來執行。 我用 MetaMask 直接在 Uniswap 上換幣,請問: MetaMask 是 VASP 嗎?它只是個瀏覽器外掛 Uniswap 是 VASP 嗎?它只是一段程式碼 以太坊礦工是 VASP 嗎?他們只是驗證交易 當交易雙方直接點對點交易時,根本沒有中介來執行 Travel Rule。 這就像...

DEFI-6.48%
UNI-5.92%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