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漫展,沒有「AI 入侵」

作者:鄭玄

參加 Bilibili World 2025(簡稱 BW2025)之前,除了遊戲、動漫和 Coser,我還特別期待看到一些「AI+二次元」的內容。

過去半年,隨着 AI 應用加速落地,「AI+二次元」成了熱門話題。OpenAI、MiniMax 等推出的二次元風格 AI 生圖一度風靡,主打陪伴的 chat 應用增長迅猛,AI+玩具也成爲上半年的小風口。甚至有創業者開始做 AI 養谷,試圖讓二次元用戶最喜歡的手辦、立牌等「谷子」活過來……

看起來,AI 技術正在迅速滲透二次元領域。因此我原本以爲,在這樣一場亞洲最大的漫展上,會看到不少與 AI 相關的新玩意。但真正走進 BW 之後,我卻發現這些幾乎完全缺席。AI 不是主角,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出現在觀衆的視野裏。

新技術歷來是各大展會吸引觀衆的利器。今年我參加的其他活動中,AI 和人形機器人幾乎成了標配。但在 BW 現場,這兩大技術全面缺席,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展會的熱度與吸引力。甚至我注意到,在這個人流爆滿的線下展會中,屈指可數的幾個 AI 相關展區,反而沒能吸引太多觀衆,與其他區域的火爆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這反而讓我開始思考:在整個行業熱衷於探索「AI+二次元」的當下,爲什麼這股熱潮似乎沒有真正打動那些熱愛二次元的年輕人?

圍着舞臺的年輕觀衆丨來自:BW2025

二次元的世界,沒有 AI 入侵

一個圈外人可能很難想象,年輕人對漫展可以狂熱到什麼程度。

今年的 BW2025 進一步擴張,直接包下上海國家會展中心的全部展館,總面積達 24 萬平方米,官方預計三天觀展人次達到 30 萬,預約搶票人數則超過 90 萬。門票在開售後幾秒內被搶空,週邊酒店在展會期間普遍漲價一到兩倍,提前兩個月預訂的也大有人在。

BW 從 7 月 11 日持續至 13 日。按照官方安排,每天上午 8 點半開放入場。但我在 11 號早上 8 點半準時到達時,現場早已是人山人海。和一位熟悉的參展商聊起,他說11號凌晨 2 點半布展收工離開時,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

八點入場、兩點排隊,這些狂熱的年輕人其實是有明確目標的:搶無料(免費週邊)。比如疊紙遊戲的《無限暖暖》,每天限量 500 個。工作人員告訴我,只有八點前到場才可能拿到。我隨手刷了下閒魚,一整套《無限暖暖》的無料已經炒到 80 到 100 元;而更熱門的《戀與深空》,一個無料紙袋就能賣 100 元,角色整套週邊在閒魚上拍賣,動輒四五百起步。

閒魚上拍賣《戀與深空》BW2025 週邊丨來自:閒魚

這很難不讓人想起今年火爆出圈的泡泡瑪特:IP 經濟,本質上就是二次元文化中最瘋狂的一部分。優質內容(動漫、遊戲)孕育出強勢 IP,再吸引粉絲不斷爲之消費——從遊戲氪金,到購買動畫,再到搶購各種衍生品。這個邏輯已經被驗證無數次。

而在行業視角下,AI 與 IP 的結合也一直被視爲極具想象力的方向。從 AI 玩具的爆紅,到國產 IP 龍頭泡泡瑪特頻頻被傳將試水 AI 玩具——仿佛「AI+二次元」是下一條確定的增長曲線。但當你真正走進亞洲最大的漫展、走進最核心的消費場域,就會發現:這一切目前都只停留在 PPT 和想象中。

現場幾乎看不到任何與 AI 有關的展出。不像在其他科技展上看到的 AI 聊天、AI 生圖、語音互動體驗,這裏幾乎沒有展商嘗試。穿越火線展臺是爲數不多涉及「AI 生成」的展區之一:你可以手繪草圖,由騰訊元寶生成一套個性化裝備,並打印成貼紙帶走。但體驗區的人流冷清,與 CF 展區另一側傳統體驗項目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

《穿越火線》展臺的 AI 裝備塗鴉間丨來自:極客公園

爲什麼會這樣?我一邊逛展一邊在排隊時和身邊的觀衆聊了聊,總結出幾個觀察:

首先,AI 目前提供的大多數「AI+二次元」產品,本質上是「工具」。它可以爲你生圖、陪你聊天,但做得再像,也只是一個「能說話」的 bot。在線下漫展這種高密度情緒場中,真正讓人甘願排隊幾小時的,不是功能,而是「連接感」。Coser 合影、立牌打卡、沉浸式互動,這些才是粉絲構建「我在和角色真實互動」的關鍵環節,是「我參與進來了」的實感來源。

無限暖暖展臺前,粉絲們寫下寄語丨來自:極客公園

其次,我也認真思考過,如果要在展臺上做一個完全 AI 驅動的動漫或遊戲角色——比如用語音電話或者耳機連線、甚至上機器人——技術上也並非不可能。但問題在於,即便把體驗做到極致、花上幾十倍成本,也未必比一個出色的 Coser 帶來的互動感更真實。Coser 是帶着情緒進入場的,他們是「活着的人設」;而 AI,目前還只是模擬。

最後一個問題,其實是關鍵問題——AI 缺乏「可炫耀性」。AI 的價值在於普惠,而線下二次元消費很多時候追求的恰恰是「稀缺」。排三個小時拿到限定無料、痛車合影、限定籤名,這些東西之所以值錢,是因爲它們不可復制、限量、值得炫耀。而生成一張貼紙、聊一句話,哪怕技術再好,目前還不具備「社交資本」的分量,不能成爲在小紅書、朋友圈、B 站曬圖的「戰利品」。

痛車是二次元展上最吸引用戶合影留念的風景丨來自:極客公園

所以問題並不是 AI 不夠強,而是它還沒有真正融入二次元的文化系統。在二次元的世界,「角色—粉絲—社群」之間有着長期的情感綁定,而高速發展的 AI 技術,還沒有找到一個讓粉絲接納、興奮,並爲之消費金錢和時間的切入方式。

這並不是說二次元文化抗拒 AI。事實上,AI 繪圖、AI 編劇、AI 配音早已在創作後端滲透。真正的問題是——當 AI 想從幕後走到前臺、面向最終用戶,它還差得遠。

黑猴火了,中國成了 3A 廠商的「新大陸」

AI 還在門外徘徊,但另一類內容已經大張旗鼓地殺進來了。

如果說過去的 BW,主機遊戲(不包括手遊、二遊,以及電競遊戲)更多是作爲 ACGN 文化的一部分背景存在,今年的 BW2025,主機遊戲,包括 3A 大作和國產獨立遊戲,真正成爲了現場的主角之一。展臺布置規模、玩家排隊熱情、廠商投入資源,幾乎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

這背後,其實是兩個方向的力量同時發力。

一個是國產廠商,正在越來越認真地對待主機遊戲,尤其是高質量原創內容的開發與發行。

比如今年 B 站發行的國產主機遊戲《明末:淵虛之羽》。這是一款架空明末背景下的硬核動作遊戲,在展會現場首次提供了真機首章試玩。我在 BW 體驗了一下,整體完成度相當不錯,不論是戰鬥系統、美術,還是對「東方幻想」氛圍的表達,都能感受到項目組是在以黑猴爲目標,認真做一款能走上全球平台的內容產品。

筆者在 BW 展臺體驗《明末:淵虛之羽》丨來自:極客公園

其他的還有很多,而除了這些 3A 遊戲以外,獨立遊戲的存在感也高了許多,今年大熱的《幻獸帕魯》、《蘇丹的遊戲》都有展出,吸引了不少觀衆圍觀。

這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二次元向」作品,出現在 BW 這樣的二次元展會中,並獲得大量關注——這正說明了一件事:國產廠商愈發重視「主機遊戲」,將其作爲 IP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投入,而不只是局限在手遊和輕互動。

另一邊,是全球 3A 廠商正在將中國市場當作真正重要的發行戰場。

著名制作人小島秀夫的首次來華,就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死亡擱淺 2》成爲 BW 2025 的核心展出之一,這不僅是該作在中國大陸的唯一一站巡展,更是小島工作室真正意義上第一次把中國市場視作重要的宣發陣地。從 B 站小紅書到推特,不斷可以看到從粉絲到遊戲從業者秀出「合體小島」「上手《死亡擱淺 2》」。

小島秀夫在 X 上曬出在 BW2025 期間與楊奇、馮驥合影丨來自:X

小島之外,還有更多國外廠商來華發行,世嘉、索尼 PlayStation 這樣的平台廠商不用多說,曾因《黑色沙漠》引起關注的韓國開發商 Pearl Abyss 也首次帶來開放世界新作《紅色沙漠》,並布置了一個不小於明末的展臺。這些都在說明:不只是頭部日本制作人,亞洲主流廠商也開始重新評估中國的主機遊戲潛力。

那麼,爲什麼是現在?

原因離不開一個關鍵拐點:《黑神話:悟空》。

這款由遊戲科學開發的國產 3A 項目,不僅讓「國產單機」一詞重回主流視野,也讓全球玩家第一次意識到:中國廠商能做、敢做、也有市場撐得起真正的高質量內容作品。

回頭看這幾年,國產主機/獨立遊戲正在經歷一輪真正的「厚積薄發」。

一方面,是國內開發者的技術能力日益成熟,美術風格愈發本地化、系統完成度提升明顯;另一方面,是平台生態更完備了——Steam、B 站、TapTap、甚至小紅書和嗶哩嗶哩視頻區,都逐漸構成了一個從研發到曝光、從種草到付費的完整鏈條,並形成好遊戲越來越多,玩家越來越多的正向循環。遊戲變得「有機會養活內容了」,開發者自然開始追求內容本身的質量和獨特性。

玩家在 BW 體驗參展的獨立遊戲丨來自:BW2025

所以說,當我們說「中國成了 3A 廠商的新大陸」,它指的絕不僅僅是「發行渠道」或「玩家多」,而是——中國市場正在成爲全球遊戲內容產業下一輪想象力與創作力的誕生地。

二次元,Powered by AI

AI 不是主角——這是我逛完整個 BW2025 後最直觀的感受。但換一個角度看,它也並沒有真正「缺席」。

比如在三號館和四號館聚集了大量的遊戲設備廠商,比如聯想、影馳、暗影精靈、ROG等,而這些廠商都是聯合英偉達和英特爾參展,能看到它們打出了 AI 相關的標語,雖然展區內展示的是各類高畫質遊戲、主機演示和實時渲染技術,但實際上傳達的信息很明確:今天的遊戲體驗,無法脫離 AI 的底層支撐。

英偉達 Powering Advanced AI 標語丨來自:BW2025

無論是虛幻引擎中的物理模擬,還是光追渲染、動態場景構建、復雜角色行爲系統的設計……AI 正在悄然成爲遊戲引擎性能優化與創作流程自動化的重要部分。BW 上看到的這些視覺震撼、玩法復雜、操作流暢的大作,很多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創意,離不開 AI 賦能下 CPU、GPU 在底層提供更強的性能支持。

同樣的變化,也出現在內容創作者的日常工作流中。越來越多 ACGN 從業者,尤其是插畫師、設定師、獨立遊戲開發者,已經開始把 AI 作爲「助手」使用。從構圖草圖、角色參考到背景圖生成、分鏡輔助、甚至劇情梗概擬寫,AI 正逐漸成爲二次元內容生產的「助理」。

當然,這並不是一條沒有爭議的道路。

比如閱文就在今年公開表態,禁止作者使用 AI 生成內容創作小說,並在平台協議中明確限制;又比如在遊戲開發領域,大量使用 AI 美術素材的項目,也時常在評論區被玩家質疑「缺乏誠意」「低質濫造」,甚至「一眼 AI」已經成了一句常見的批評語。

AI 創作的邊界、版權的歸屬、創意的原創性、粉絲的認同感,這些問題遠遠沒有定論。

但即便如此,行業共識其實已經形成:AI 會越來越強,它不會「代替創作」,但會改變創作。就像今天我們討論一款遊戲是否優秀,不會再去看它是否用了 AI,而是 AI 讓它實現了什麼原來做不到的東西。

所以,當我們回頭看這次 BW 上 AI 在 C 端幾乎「隱身」的狀態,它其實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產品設計和用戶心理的問題:

在對「情緒連接」如此敏感的二次元生態,爲什麼 AI 沒能找到更打動人的方式?

爲什麼它在創作端已悄然融入,但在消費端卻幾乎無法成爲亮點?

是不是我們在構建「AI+二次元」的時候,想得太多是「技術炫技」,而太少考慮「用戶真正需要被連接的是什麼」?

我越來越覺得,這場技術革命正在逼着內容產業去思考一個老問題:什麼才是「好內容」?

是高效率生成的一堆「還不錯」的圖文?還是能讓人起雞皮疙瘩、願意排兩個小時隊只爲合一張影的「某個角色」?

站在 BW 的人羣裏,我越來越相信後者。

火爆的《戀與深空》展臺丨來自:BW2025

所以,AI 如果真的想走進二次元,走進這羣狂熱、執着、有審美、挑剔又忠誠的用戶羣體,它就不能只是一個「更高性能的工具」。它必須學會講故事,傳情緒,建立角色,創造驚豔,提供連接感。

這不是一句「Prompt 寫好點」就能解決的事,也不是參數升級就能實現的轉變。

這是一個長期命題。AI 要真正成爲二次元的一部分,它需要像人類創作者一樣,學會怎麼打動人類。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