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aylor 的戰略:比特幣將在2045年達到1300萬美元,將取代現金和黃金

在與Natalie Brunell的對話中,MicroStrategy的Michael Saylor (現在是Strategy)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他認爲比特幣將在2045年達到每個13萬美元。爲什麼?他相信我們正進入一個新的金融時代,在這個時代,比特幣將取代傳統的儲備資產如現金、黃金和債券,成爲公司的價值儲存。 Saylor認爲,今天忽視比特幣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每一個你不買的比特幣將花費130萬美元,而你打算購買的法拉利將花費大約六個比特幣,因此這將是價值1億美元的法拉利,對吧,如果你向前看20年,”他說,強調了這個資產的長期增值。 企業的比特幣戰略:一本新手冊 MicroStrategy,作爲持有比特幣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上市公司的公司,已經成爲這種策略的典範。然而,Saylor表示那些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的公司才是真正引領這一新潮流的公司。 隨着美國約1.2萬家上市公司的出現,許多公司正在努力保持相關性。根據Saylor的說法,採用比特幣使他們能夠以數字方式轉換其資產負債表,從而提高投資者的信心,並在市場上重新定位自己。 “僵屍公司”在市場上鮮爲人知,但正在挑戰像谷歌和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不僅通過創新,還通過將比特幣作爲其公司身分的一部分。最近採用比特幣的日本公司Meta Planet就是一個遵循MicroStrategy道路的例子。 Saylor認爲傳統企業財務活動——如股票回購和現金紅利——正變得過時。“傳統企業財務手冊中的現金是垃圾,而現金的表現不如標準普爾指數,因此標準普爾指數是資本成本,”他說。相反,他鼓勵公司持有比特幣,形容它爲“21世紀的新興儲備資產”。

Saylor表示:"比特幣提供了另一個額外的保障優勢,即世界越是不穩定,比特幣的價值就越高。" 同時,他指出了比特幣在長期價值構建和應對貿易戰、關稅或通貨膨脹等危機方面的能力。 個人建議:不要辭職——買比特幣 Saylor不僅與企業領導者交談,還向日常投資者提供建議。他的信息是:保住你的工作,儲蓄現金,購買比特幣。他建議使用長期低利率的抵押貸款來釋放資金,而不是花費在奢侈品上或提前還清房子。 他解釋道:“如果比特幣每年增長30%,而你的抵押貸款固定在3%,那麼你應該投資而不是提前還清債務。” 新金融產品:Strife、Strike 和 BitBonds MicroStrategy不僅持有比特幣,還在建立新的方式讓人們接觸它。Saylor介紹了兩款新金融產品: Strife: 一次以比特幣作爲抵押的“永久10%股息”優先股發行,面向尋求收入和安全的投資者。執行價格:提供“8%折扣券”,附帶一些風險保護措施,以及“普通股權益的35%到40%的利潤”。理想適合那些希望以更少波動接觸比特幣的人。 Saylor 也提出了由比特幣支持的債券概念,即“BitBonds”。最終,它們可能成爲國家和企業的工具,盡管這需要教育和大膽的領導能力來吸引注意。 關於美國政府和市場心理 在內閣官員開始積極談論比特幣——而美國甚至建立了一個戰略比特幣儲備基金——賽洛並不感到驚訝,因爲政府仍然沒有購買任何幣。他指出:“我通常期望大政府會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採取行動,而不是總是理性。” 爲什麼比特幣還沒有爆發 與如此多的好消息,爲什麼比特幣仍未突破150,000美元或200,000美元?根據Saylor的說法,市場仍在消化來自非經濟賣家的供應,如FTX的破產管理者。這些拋售造成了短期阻力,但機構需求——特別是通過ETF和公司國債——正在穩步增長。 比特幣的復蘇和MicroStrategy的增長 Saylor仍然在宏觀恐慌面前毫不動搖。他說:“比特幣是你唯一可以賣的東西,周六早上你可以用50倍槓杆做空它”,同時強調了它的流動性。即使在波動的市場中,比特幣也傾向於恢復並上漲。 他指出2020年的崩潰,當時比特幣跌至4000美元,但之後恢復得更加強勁。與此同時,MicroStrategy的表現超過了輝煌七巨頭、黃金、債券和其他資產——這要歸功於其專注於比特幣的模式。 他在演講結束時強調了比特幣改變生活的潛力:“比特幣的祕密和簡單而微妙的真相……人們購買比特幣是因爲他們想要保值。”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1
  • 分享
留言
0/400
再也不炒币了Tvip
· 05-11 09:33
一个个的比精虫上脑还没脑子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