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是深潛理論的學者,一位是能力換宿的實踐者,他們各自 BUIDL 着數字未來,共同詮釋着選擇權至最珍貴的自由資產。 **撰文:angelilu,Foresight News** 清邁,這座被翠綠山脈環抱的古城,曾經只是背包客和休閒旅行者的天堂。但在一波又一波地數字遊民深度考察下,常年霸榜數字遊民宜居地的清邁也在慢慢吸引 Web3 領域的數字遊民,無聲的變革悄然發生,越來越頻繁地的 Web3 活動發生,外賣軟件上能看到 USDT 充值,路邊換匯點或許能提供加密貨幣兌換······這座泰北小城儼然成爲東亞 Web3 從業者的聚集地之一。  然而,2025 年以來,隨着國人演員在泰被綁後發酵的安全擔憂、緬泰地震,以及泰國大型 Web3 活動的減少,業內有人認爲「 Web3 在清邁已經沒人了」!情況到底如何呢?清邁的 Web3 生態圈發展成什麼樣了?清邁對於 Web3 人羣是否還持續具有吸引力?這裏蘊藏着什麼故事?以及清邁的經驗能否被復制到其他地方? 帶着這些問題,我與兩位常駐清邁的 Web3 從業者進行了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故事,也了解清邁的故事。因此,本文並不是聚焦於 Web3 領域的知名大佬,也講述獲數百萬美元項目創始人的故事,也不追溯那些改變行業格局的科技突破。相反,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從業者,那些正在用 Web3 理念重塑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或許他們的故事更貼近現實,也更具普適性和啓發意義。  ## 在清邁讀博,我用自己的方式 BUIDL Web3 約見第一個採訪主人公 Jason 時,清邁熱季已經開始了,陽光將街道烤得滾燙,但是當我步入清邁大學圖書館時,卻是感到撲面而來的空調冷氣。等到見面時我發現,與我不同的是他穿着長袖長褲,仿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在兩個季節。「圖書館冷氣太足,習慣了,」他笑着解釋,「再說,長衣服也能防曬。」  和 Jason 約在這裏見面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他的根據地,他每天都待在這,並且清邁大學圖書館對當地的數字遊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辦公場地,它對外開放,性價比很高,20 株(不到 5 元人民幣)就可以待一天,200 株(約 43 元)可以辦一個年卡,環境也非常優美,窗外是茂盛的熱帶植物,窗內卻是一個專注於未來科技的冷靜空間。 幾年前,他還是國內某大廠的工程師,現在卻選擇在清邁攻讀區塊鏈技術方向的博士學位,積極投身於幾個 Web3 開發者社區,如 PlanckerDAO 等。他說最近在忙大論文,是與 AA 帳戶相關的研究。 清邁大學馬上就放暑假了,但是這個假期他選擇不回去,而是繼續完成論文,我問他壓力大嗎,他的回答是壓力肯定有,「但有時候研究起來,會完全忘記時間,」Jason 輕聲笑道,「一不留神就到下午三四點了,肚子才提醒我還沒喫午飯。」某種程度上是樂在其中的。 「全英文博士項目學費一年要二十多萬泰銖,但好在這裏的生活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的日常飲食大多在學校食堂解決,最奢侈的選擇也不過是偶爾點一份兩百多株的牛排。他還推薦我嘗一嘗 DQ 冰淇淋,單球冰淇淋只要 12 株一球,還不到 3 元人民幣。很多價格和國內相比都便宜許多。 在清邁這座休閒放松的旅遊城市中,Jason 的生活軌跡也出奇地簡單,圖書館與租住的公寓構成了他每日往返的全部路線。他笑稱自己是「自願當學術囚徒」,只是「牢房」風景極佳。他喜歡大學的環境,可以讓他怡然自得地用自己的方式探尋 Web3。 當談到加密市場的價格表現時,Jason 搖搖頭,語氣中明顯帶着冷靜,「最近很少交易了」但他隨即眉頭舒展,「不過從技術研究角度,我仍然認爲以太坊是區塊鏈最核心的創新社區,沒有之一。」他補充道,「盡管以太坊面臨各種挑戰,但它依然是這個行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者。」這種將市場波動與技術價值分開看待的態度,正是研究者與投機者的本質區別。 當對話深入到他專注的研究方向時,Jason 的神情逐漸專注,言語也變得縝密而深刻。他不是在討論簡單的技術規格,而是探索社會分配機制的根本問題,甚至說到了真菌網路的協作模式,思考金錢與人生價值的深層關聯。「現代社會對『價值』的定義過於狹隘,一切都被量化爲金錢。但人類的創造力、合作意願和內在動機遠比這復雜。我們需要更多元的『帳本』來記錄和獎勵各種形式的貢獻。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實際上都指向了 Web3 存在的核心理由。」 「我堅信 Web3 代表着人類想要的未來,」他的聲音平靜卻充滿確信,「也許我個人力量有限,但能向前推進一小步也是值得的。」他不僅停留在理論探索,更是通過參與各類黑客松將想法付諸實踐。「理論太宏大時,容易迷失在概念裏。我的方法是把一個浩大的理論拆分成不同的小版塊,然後逐一測試、修改、再測試,直到形成閉環。」 「最近我在測試一種『Play to B to earn』的遊戲機制,」他眼中閃爍着實驗者的興奮,「已經有了初步結果。」他說感到能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對我來說,這既是工作,也是生活的核心部分。」他停頓了一下,「在清邁大學這樣的環境裏,沒有過多社交幹擾,思考變得更加純粹。」 Jason 談到在清邁組織區塊鏈活動時表示,偶爾有空還是會參與大家舉辦的活動,但觀察下來一般是炒幣爲主題的活動能吸引到更多的參與者。和本地的泰國人交流相當有限,他們似乎不太願意花費自己的時間在這類活動上,他輕嘆一口氣,「我申請成立學院下的區塊鏈協會,審批流程就耗費了整整一年。」 ## 用能力換宿,Web3 給我人生探索的選擇權 秋秋是打摩的過來的,我們約在一個共享辦公空間見面。一見到她我就愣住了,她居然是光着腳來的,雖然清邁大部分室內都要求脫鞋,但直接不穿鞋也不多見。即使之後我們在室外走了十分鍾去附近的飯店,她也是赤着腳,對她來說這雖然不是常態,但是是小事一件,自由又隨性。 這次見面純屬機緣巧合。我刷小紅書時被她分享的數字遊民生活吸引,聯系後才發現早就在加過好友。就這樣,我們在古城邊一家 Co-Working 空間坐下了。 她已經在清邁待了一年左右,然後以清邁爲根據地向各個地方的 Web3 活動跑。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她說自從進入 Web3 行業以來,她從來沒有自己付過房租!讓我對她的 Web3 經歷更加好奇。 她的 Web3 之旅開啓於 2022 年的的大理瓦貓之夏。那一年她還困在深圳一家傳統公司的格子間,朝九晚六地度日,但是她清楚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正處於深度探尋的階段,「說實話,我那會兒完全不確定要幹嘛,自媒體、大數據、Web3 都在考慮,甚至申請了新西蘭打工度假籤,想出國晃蕩找方向。」她說,「甚至當時是請假去大理參加『瓦貓之夏』,因爲我不知道 Web3 到底是什麼。」 大理的活動現場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讓她看到了新的協作模式,人們在草地上即興討論項目,陌生人幾小時內就組隊開發原型,沒有等級森嚴的公司架構,卻充滿創造力,似乎是她想要的某種工作方式或生活的雛形。 她毅然決然回去辭掉了工作,Web3 也成了她最終的選擇。決定入行之後她面臨着新的問題,「那場景太吸引我了,但問題是——我怎麼在這個圈子裏養活自己?」 秋秋沒有美化自己的經歷。「窮得叮當響,」她笑着着說,「有段時間在酒吧洗盤子攢錢,邊洗邊豎起耳朵聽別人聊項目,希望能找到機會。」剛接觸 Web3 時,她也遇到了常見的障礙,「很多術語聽不懂,擼空投嘗試了幾個月,發現不適合我。不知道我能在 Web3 做什麼?」 轉機或許來自於她加入了一個又一個的 DAO 組織,這些都是無需許可的,誰想加入都行,她做了一個簡單決定,不懂就問,能幫就幫。「我加了很多社區羣,看見有人需要幫忙就主動上前,一開始全是免費幹。」秋秋調整了一下坐姿,「在大理時,我幫忙組織了個黑客松,結果換來了免費住宿。從那以後,我發現這個模式在 Web3 很常見,甚至在不同的城市都有這樣的機會和需求。」一個活動接一個活動,從組織共居到協調黑客松比賽,她慢慢積累了人脈和經驗,最終獲得了一份開發者關係的全職工作,讓她能夠更加穩定地繼續探尋 Web3。 她認爲這就像是 PoW,人們按照貢獻程度獲得自己的「報酬」,一種不單單以金錢衡量的報酬。 在 Web3 領域的探索過程中,她同樣不爲自己設限,組織活動、寫文章、運營社區、對接開發者,哪裏需要她就去哪裏。她說雖然有時候也是免費幫忙,但在另一個地方或許又會給她出乎意料的回報。 清邁成爲她的落腳點純屬偶然。她曾在探索自媒體時免費幫助過一位朋友,後來在對方的視頻中看到了清邁組織的可持續生態項目,一下子被吸引了,人們可以通過在農場裏勞動換取學英語、冥想等技能學習。當她來到清邁之後她覺得絲毫沒有出國的不適應和恐懼,而是就像家一樣,這裏可以探索的太多了,太自由了,是她認爲她被困在格子間裏時就向往的那種生活。 「再加上清邁接連有長期黑客松,像 muChiangMai、Pop-Up City 、山海塢那樣的活動,我就順勢參與進來了。」她感嘆道,「你看這座城市,生活成本低,永遠是夏天,組織長期共居活動簡直太合適了,雖然要辦那種一天的大型峯會挺難的,很少有人爲了大型峯會跑到清邁,或許曼谷更合適。」 談到社區,秋秋認爲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爲社區給了我歸屬感和無數機會,」她眼睛亮了起來,「Web3 最神奇的地方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社區。你通過不斷連結人與人,創造價值,自己就成了一個節點,一個微型社區。」 「恨則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DAO 等去中心化社區確實有的時候在效率協作上有所欠缺,但這也教會了我一件事:學會與社區互動是門藝術,要找到互利共贏的平衡點。真正的社區建設需要持久的熱情和行動。」 現在的秋秋是一個數字遊民空間的主理人,成爲清邁 Web3 圈中的一個「聯絡員」,「說真的,這裏的 Web3 人大多是短期停留,來來往往的,」她觀察道,「但每個人都在這留下點什麼,又帶走點什麼。」 在 Web3 裏,她用自己的能力換取了最珍貴的東西——選擇的自由。 ## 小結 這次在清邁的小小探尋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學者型的 Jason 與實踐派的秋秋,兩人的起點與方法各異,但他們都在這座慢節奏的城市裏找到了自己的節奏與位置。自由與不確定性的平衡是這兩個故事的共同主題。數字遊民的生活給予了他們難以估量的自由度,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擁有了「選擇權」這一最珍貴的資產,能夠根據內心的聲音而非外部壓力來決定下一步,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造。 同時,也讓我對這裏的 Web3 生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並不是清邁沒有「魅力」留住 Web3 人,相反清邁給人最大的魅力是「給你選擇的自由」!總體而言,清邁在生活環境上依然是數字遊民的一個不錯選擇,低廉的生活成本(一杯精品咖啡不到 15 元人民幣)、穩定快速的網路、永遠是熱忱的夏天,再加上泰國對外國人相對寬松的長期籤證政策,構成了基礎設施層面的優勢。而當你走進那些隱藏在古城小巷中的共享工作空間,會發現更深層次的吸引力——一種無形的、開放與自由交織的氛圍,恰好與 Web3 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雖然陸陸續續有部分駐扎的朋友們選擇離開,但新的 Web3 從業者仍在「流入」。這種人員更替恰恰體現了數字遊民文化的本質:自由流動、按季節和個人規劃遷徙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遷移浪潮」是發生在整個數字遊民羣體中的,而非專指 Web3 從業者,反映的是數字遊民社群的自然更迭,而非 Web3 行業的衰退。
清邁 Web3 數字遊民的留與不留
撰文:angelilu,Foresight News
清邁,這座被翠綠山脈環抱的古城,曾經只是背包客和休閒旅行者的天堂。但在一波又一波地數字遊民深度考察下,常年霸榜數字遊民宜居地的清邁也在慢慢吸引 Web3 領域的數字遊民,無聲的變革悄然發生,越來越頻繁地的 Web3 活動發生,外賣軟件上能看到 USDT 充值,路邊換匯點或許能提供加密貨幣兌換······這座泰北小城儼然成爲東亞 Web3 從業者的聚集地之一。
然而,2025 年以來,隨着國人演員在泰被綁後發酵的安全擔憂、緬泰地震,以及泰國大型 Web3 活動的減少,業內有人認爲「 Web3 在清邁已經沒人了」!情況到底如何呢?清邁的 Web3 生態圈發展成什麼樣了?清邁對於 Web3 人羣是否還持續具有吸引力?這裏蘊藏着什麼故事?以及清邁的經驗能否被復制到其他地方?
帶着這些問題,我與兩位常駐清邁的 Web3 從業者進行了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故事,也了解清邁的故事。因此,本文並不是聚焦於 Web3 領域的知名大佬,也講述獲數百萬美元項目創始人的故事,也不追溯那些改變行業格局的科技突破。相反,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從業者,那些正在用 Web3 理念重塑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或許他們的故事更貼近現實,也更具普適性和啓發意義。
在清邁讀博,我用自己的方式 BUIDL Web3
約見第一個採訪主人公 Jason 時,清邁熱季已經開始了,陽光將街道烤得滾燙,但是當我步入清邁大學圖書館時,卻是感到撲面而來的空調冷氣。等到見面時我發現,與我不同的是他穿着長袖長褲,仿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在兩個季節。「圖書館冷氣太足,習慣了,」他笑着解釋,「再說,長衣服也能防曬。」
和 Jason 約在這裏見面的原因很簡單,這是他的根據地,他每天都待在這,並且清邁大學圖書館對當地的數字遊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辦公場地,它對外開放,性價比很高,20 株(不到 5 元人民幣)就可以待一天,200 株(約 43 元)可以辦一個年卡,環境也非常優美,窗外是茂盛的熱帶植物,窗內卻是一個專注於未來科技的冷靜空間。
幾年前,他還是國內某大廠的工程師,現在卻選擇在清邁攻讀區塊鏈技術方向的博士學位,積極投身於幾個 Web3 開發者社區,如 PlanckerDAO 等。他說最近在忙大論文,是與 AA 帳戶相關的研究。
清邁大學馬上就放暑假了,但是這個假期他選擇不回去,而是繼續完成論文,我問他壓力大嗎,他的回答是壓力肯定有,「但有時候研究起來,會完全忘記時間,」Jason 輕聲笑道,「一不留神就到下午三四點了,肚子才提醒我還沒喫午飯。」某種程度上是樂在其中的。
「全英文博士項目學費一年要二十多萬泰銖,但好在這裏的生活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的日常飲食大多在學校食堂解決,最奢侈的選擇也不過是偶爾點一份兩百多株的牛排。他還推薦我嘗一嘗 DQ 冰淇淋,單球冰淇淋只要 12 株一球,還不到 3 元人民幣。很多價格和國內相比都便宜許多。
在清邁這座休閒放松的旅遊城市中,Jason 的生活軌跡也出奇地簡單,圖書館與租住的公寓構成了他每日往返的全部路線。他笑稱自己是「自願當學術囚徒」,只是「牢房」風景極佳。他喜歡大學的環境,可以讓他怡然自得地用自己的方式探尋 Web3。
當談到加密市場的價格表現時,Jason 搖搖頭,語氣中明顯帶着冷靜,「最近很少交易了」但他隨即眉頭舒展,「不過從技術研究角度,我仍然認爲以太坊是區塊鏈最核心的創新社區,沒有之一。」他補充道,「盡管以太坊面臨各種挑戰,但它依然是這個行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者。」這種將市場波動與技術價值分開看待的態度,正是研究者與投機者的本質區別。
當對話深入到他專注的研究方向時,Jason 的神情逐漸專注,言語也變得縝密而深刻。他不是在討論簡單的技術規格,而是探索社會分配機制的根本問題,甚至說到了真菌網路的協作模式,思考金錢與人生價值的深層關聯。「現代社會對『價值』的定義過於狹隘,一切都被量化爲金錢。但人類的創造力、合作意願和內在動機遠比這復雜。我們需要更多元的『帳本』來記錄和獎勵各種形式的貢獻。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實際上都指向了 Web3 存在的核心理由。」
「我堅信 Web3 代表着人類想要的未來,」他的聲音平靜卻充滿確信,「也許我個人力量有限,但能向前推進一小步也是值得的。」他不僅停留在理論探索,更是通過參與各類黑客松將想法付諸實踐。「理論太宏大時,容易迷失在概念裏。我的方法是把一個浩大的理論拆分成不同的小版塊,然後逐一測試、修改、再測試,直到形成閉環。」
「最近我在測試一種『Play to B to earn』的遊戲機制,」他眼中閃爍着實驗者的興奮,「已經有了初步結果。」他說感到能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是一種很大的幸福,「對我來說,這既是工作,也是生活的核心部分。」他停頓了一下,「在清邁大學這樣的環境裏,沒有過多社交幹擾,思考變得更加純粹。」
Jason 談到在清邁組織區塊鏈活動時表示,偶爾有空還是會參與大家舉辦的活動,但觀察下來一般是炒幣爲主題的活動能吸引到更多的參與者。和本地的泰國人交流相當有限,他們似乎不太願意花費自己的時間在這類活動上,他輕嘆一口氣,「我申請成立學院下的區塊鏈協會,審批流程就耗費了整整一年。」
用能力換宿,Web3 給我人生探索的選擇權
秋秋是打摩的過來的,我們約在一個共享辦公空間見面。一見到她我就愣住了,她居然是光着腳來的,雖然清邁大部分室內都要求脫鞋,但直接不穿鞋也不多見。即使之後我們在室外走了十分鍾去附近的飯店,她也是赤着腳,對她來說這雖然不是常態,但是是小事一件,自由又隨性。
這次見面純屬機緣巧合。我刷小紅書時被她分享的數字遊民生活吸引,聯系後才發現早就在加過好友。就這樣,我們在古城邊一家 Co-Working 空間坐下了。
她已經在清邁待了一年左右,然後以清邁爲根據地向各個地方的 Web3 活動跑。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她說自從進入 Web3 行業以來,她從來沒有自己付過房租!讓我對她的 Web3 經歷更加好奇。
她的 Web3 之旅開啓於 2022 年的的大理瓦貓之夏。那一年她還困在深圳一家傳統公司的格子間,朝九晚六地度日,但是她清楚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正處於深度探尋的階段,「說實話,我那會兒完全不確定要幹嘛,自媒體、大數據、Web3 都在考慮,甚至申請了新西蘭打工度假籤,想出國晃蕩找方向。」她說,「甚至當時是請假去大理參加『瓦貓之夏』,因爲我不知道 Web3 到底是什麼。」
大理的活動現場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讓她看到了新的協作模式,人們在草地上即興討論項目,陌生人幾小時內就組隊開發原型,沒有等級森嚴的公司架構,卻充滿創造力,似乎是她想要的某種工作方式或生活的雛形。
她毅然決然回去辭掉了工作,Web3 也成了她最終的選擇。決定入行之後她面臨着新的問題,「那場景太吸引我了,但問題是——我怎麼在這個圈子裏養活自己?」
秋秋沒有美化自己的經歷。「窮得叮當響,」她笑着着說,「有段時間在酒吧洗盤子攢錢,邊洗邊豎起耳朵聽別人聊項目,希望能找到機會。」剛接觸 Web3 時,她也遇到了常見的障礙,「很多術語聽不懂,擼空投嘗試了幾個月,發現不適合我。不知道我能在 Web3 做什麼?」
轉機或許來自於她加入了一個又一個的 DAO 組織,這些都是無需許可的,誰想加入都行,她做了一個簡單決定,不懂就問,能幫就幫。「我加了很多社區羣,看見有人需要幫忙就主動上前,一開始全是免費幹。」秋秋調整了一下坐姿,「在大理時,我幫忙組織了個黑客松,結果換來了免費住宿。從那以後,我發現這個模式在 Web3 很常見,甚至在不同的城市都有這樣的機會和需求。」一個活動接一個活動,從組織共居到協調黑客松比賽,她慢慢積累了人脈和經驗,最終獲得了一份開發者關係的全職工作,讓她能夠更加穩定地繼續探尋 Web3。
她認爲這就像是 PoW,人們按照貢獻程度獲得自己的「報酬」,一種不單單以金錢衡量的報酬。
在 Web3 領域的探索過程中,她同樣不爲自己設限,組織活動、寫文章、運營社區、對接開發者,哪裏需要她就去哪裏。她說雖然有時候也是免費幫忙,但在另一個地方或許又會給她出乎意料的回報。
清邁成爲她的落腳點純屬偶然。她曾在探索自媒體時免費幫助過一位朋友,後來在對方的視頻中看到了清邁組織的可持續生態項目,一下子被吸引了,人們可以通過在農場裏勞動換取學英語、冥想等技能學習。當她來到清邁之後她覺得絲毫沒有出國的不適應和恐懼,而是就像家一樣,這裏可以探索的太多了,太自由了,是她認爲她被困在格子間裏時就向往的那種生活。
「再加上清邁接連有長期黑客松,像 muChiangMai、Pop-Up City 、山海塢那樣的活動,我就順勢參與進來了。」她感嘆道,「你看這座城市,生活成本低,永遠是夏天,組織長期共居活動簡直太合適了,雖然要辦那種一天的大型峯會挺難的,很少有人爲了大型峯會跑到清邁,或許曼谷更合適。」
談到社區,秋秋認爲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爲社區給了我歸屬感和無數機會,」她眼睛亮了起來,「Web3 最神奇的地方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社區。你通過不斷連結人與人,創造價值,自己就成了一個節點,一個微型社區。」
「恨則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DAO 等去中心化社區確實有的時候在效率協作上有所欠缺,但這也教會了我一件事:學會與社區互動是門藝術,要找到互利共贏的平衡點。真正的社區建設需要持久的熱情和行動。」
現在的秋秋是一個數字遊民空間的主理人,成爲清邁 Web3 圈中的一個「聯絡員」,「說真的,這裏的 Web3 人大多是短期停留,來來往往的,」她觀察道,「但每個人都在這留下點什麼,又帶走點什麼。」
在 Web3 裏,她用自己的能力換取了最珍貴的東西——選擇的自由。
小結
這次在清邁的小小探尋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學者型的 Jason 與實踐派的秋秋,兩人的起點與方法各異,但他們都在這座慢節奏的城市裏找到了自己的節奏與位置。自由與不確定性的平衡是這兩個故事的共同主題。數字遊民的生活給予了他們難以估量的自由度,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擁有了「選擇權」這一最珍貴的資產,能夠根據內心的聲音而非外部壓力來決定下一步,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創造。
同時,也讓我對這裏的 Web3 生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並不是清邁沒有「魅力」留住 Web3 人,相反清邁給人最大的魅力是「給你選擇的自由」!總體而言,清邁在生活環境上依然是數字遊民的一個不錯選擇,低廉的生活成本(一杯精品咖啡不到 15 元人民幣)、穩定快速的網路、永遠是熱忱的夏天,再加上泰國對外國人相對寬松的長期籤證政策,構成了基礎設施層面的優勢。而當你走進那些隱藏在古城小巷中的共享工作空間,會發現更深層次的吸引力——一種無形的、開放與自由交織的氛圍,恰好與 Web3 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雖然陸陸續續有部分駐扎的朋友們選擇離開,但新的 Web3 從業者仍在「流入」。這種人員更替恰恰體現了數字遊民文化的本質:自由流動、按季節和個人規劃遷徙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遷移浪潮」是發生在整個數字遊民羣體中的,而非專指 Web3 從業者,反映的是數字遊民社群的自然更迭,而非 Web3 行業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