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Social Layer:打造以社交爲本質的Web3協作網路
Social Layer: 回歸社交的本質
引言
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激勵機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這一概念源自加密貨幣領域最著名的"梗幣"——比特幣。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PoW)共識機制,爲實現點對點支付系統的願景,提供了拜佔庭將軍問題的工程解決方案。爲吸引礦工參與並提高系統安全性,比特幣系統設計通過coinbase交易向獲得記帳權的礦工提供比特幣獎勵。在比特幣早期,激勵機制相對簡單直接。隨着以太坊圖靈完備的可編程性帶來豐富的鏈上應用,簡單的激勵機制逐漸演變成復雜的代幣經濟學理論(Tokenomics)。
去中心化應用(DApp)開發者們視Tokenomics爲核心,優秀的Tokenomics能讓DApp用戶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集體利益或DApp生態內利益的最大化。雖然設計良好的Tokenomics能幫助協議提升經濟效益,擴大使用範圍,但似乎過多開發者將Tokenomics置於協議構建的首位。我們將焦點集中在公鏈和社交領域,通過基本原理分析激勵層對公鏈和社交DApp的重要性。對公鏈而言,激勵和共識機制相輔相成,共同保證公鏈帳本的一致性。而對社交DApp來說,其目標是利用去中心化平台實現社交基本功能,從中心化巨頭手中奪回數據所有權,然後根據平台特性,選擇是否設計能推動協議更好發展的激勵方案。
長期以來,社交領域發展緩慢,直到某社交平台的出現,通過簡單直接的激勵,爲低迷的市場注入了活力。雖然該平台取得了成功,但如果激勵不可持續,用戶增長僅依賴激勵帶來的FOMO情緒,那麼隨着激勵減少,逐利用戶離開後,協議能否長期運營還是個未知數。
先Social後Fi
"當志趣相同的人聚在一起時,交情也就開始了"——愛默生。社交的本質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說是尋找和形成圈子。Web2社交軟件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幫助用戶快速形成社交圈,單個圈子內信息傳遞方便,價值記錄統一。然而,這些社交圈已成爲信息與價值的孤島,如何快速破圈並以統一的價值或行爲數據標準擴大個人社交邊界,是Web2網路難以提供的。不僅如此,Web2巨頭還能在這些價值孤島上汲取用戶數據以自肥,用戶本身不擁有數據,而是通過出賣數據換取Web2巨頭的服務。
Web3的特性有潛力改變當前的社交模式,但其優勢需要一個完善的應用層來釋放。以某社交平台爲例,它通過"先Fi後Social"的模式,構建了當前Web3領域最熱門的社交應用。然而,其強烈的Fi屬性導致社交體驗並不突出。理性分析,真正能長期吸引用戶的應用應該是"先Social後Fi"的模式。Social Layer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打造的協議。
Social Layer的構想源於2021年10月底上海區塊鏈周末的一次社區討論。當時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爲社區構建合適的貢獻記錄和激勵機制?隨後,Social Layer的概念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交網絡協議構想。區塊鏈在此提供數據記錄錨點,其開放性幫助用戶打破圈子限制,快速從點擴展到面,從一個社區連接到另一個社區,形成互聯的社交網絡,每個用戶在不同社區間充當社交中轉站。在激勵方面,Social Layer並不過分強調Fi屬性,其當前的激勵機制主要服務於Social功能。不同於直接通過可量化的激勵回饋用戶與社區,Social Layer選擇使用非量化的徽章來標注用戶在社交網絡中的價值。徽章的價值由不同社區的共識決定,各社區對徽章的價值評價可能不同。
從一到無窮大:解析Social Layer
徽章只是Social Layer用於價值衡量的一個工具,但這遠不足以支撐其構建"社交層"的宏偉目標。以下將詳細解析Social Layer的各個組成部分,展示其一些創新亮點。
Identity
身分是社交網絡中所有組織與用戶的標識,通過多種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個人特徵映射到虛擬網路中,成功的標識化最終形成承載網路數據的身分(Identity)。在Social Layer中,Identity分爲兩個子組件:Profile Token和Group Profile Token。
徽章的發送和接收需要獨立主體。Profile Token和Group Profile Token承擔這些主體的角色,承載了用戶或組織相關的描述信息。Profile Token被設計爲不可轉讓,這符合Social世界中身分不應被他人獲取或盜用後進行惡意行爲的原則。
考慮到當前Web3架構的局限性,所有鏈上資產都強制綁定於私鑰之上,當私鑰丟失時,Profile Token也會丟失。Social Layer在這方面擴展了恢復機制。而Group Profile Token可以通過治理進行轉移。作爲發送徽章的主體,Identity需要合理分配發送徽章的數量和個人信用。雖然徽章是非量化價值,但其價值評價可以通過社區共識來確定。如果一款徽章被濫發,社區對該徽章的認可度會大大降低。
Social Token
Social Token是流通在Social Layer中的各種功能性代幣。第一種Social Token是前文提到的徽章(Badge)。Badge被設計爲靈魂綁定代幣(SBT),使其不可轉讓,綁定在Identity上。這樣的設計同樣是爲了防止他人獲得或盜用徽章後,利用徽章來接近擁有相同徽章的人進行惡意行爲。在降低社會工程學攻擊風險後,Social Layer的網路信任度會大幅提高。同一個徽章可以有多個接收者,這符合徽章的實際使用場景需求。
第二種Social Token爲常見的NFT,最終可以流入到NFT交易市場進行交易。Social Layer目前對NFT的功能進行了有限的探索,例如開發了NFT Pass功能,作爲通行證使用,該功能在某線下DAO空間得到了實踐。當然,NFT還可以作爲門票、會員卡等使用。
第三種Social Token爲Gift Card,本質上是附加在徽章上的消費權益。例如,某咖啡品牌入駐Social Layer後,可以組織一個咖啡社區,向忠實用戶發送支持者徽章,徽章中附帶Gift Card,用戶可以憑此獲得幾次免費咖啡。
第四種Social Token爲Private Badge,這是普通徽章的延伸,私有徽章被設計成只有發送者和接收者才能看到內容。私有徽章可以定義更深層次的社交關係,不過目前私有徽章仍在開發中。
最後一種Social Token爲積分(Points),積分基於ERC-20標準,作爲同質化代幣,積分可以拓展多種用途。例如,可以基於個體對社會的貢獻,社區根據相關積分規則給個體賦予積分,當達到某個量時,個人可以向社區申領徽章。或者,積分可以用於社區公共事務投票,決定社區的未來發展方向等。
目前,Social Token的創建都可以一鍵定制,無需關注Token的底層標準,用戶只需根據自己的需求,創建適合自己或社區的Token類型即可。除了上述Social Token類型,Social Layer完全可以在後期不斷拓展不同類型的Social Token,這主要是因爲底層標準的更新相對緩慢,但應用層的組合創新速度很快,這使得其Social Token具備極強的可擴展性。
Merger & Wrapper
這可能是最有趣的兩個功能組件。Merger可以將多個Social Token合成爲一個或多個新的Social Token,同時Merger不限制需要進行合成的Social Token類型,也不限制合成後的Social Token類型。
想象一下,在一個遊戲社區中,你積極發言獲得遊戲老手徽章;撰寫攻略獲得5000貢獻積分;參加線下聚會獲得多個紀念NFT。這時使用該社區的Merger功能,可以將徽章、貢獻積分、紀念NFT合成爲一個遊戲執劍人徽章。擁有該徽章的人成爲遊戲社區信任的中間商,可以進行裝備交易。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使用場景,Merger的潛力是無限的。
Wrapper提供跨協議的價值聚合,具體來說,其他協議或其他鏈上的Token可以調用Wrapper功能封裝成可以在Social Layer上流通的Social Token。以同樣的遊戲社區爲例,早期該社區舉辦線下聚會,參加者獲得一個POAP。後來,該社區選擇遷移到Social Layer。社區可以允許用戶使用Wrapper功能將之前的POAP封裝成SoPOAP。SoPOAP就可以和後來的Social Token通過Merger合成新的Social Token。更進一步,如果將某加密貨幣使用Wrapper封裝成So加密貨幣,用戶就可以使用So加密貨幣購買Social Layer上可轉賣的物品,形成一個小型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可信社會協作網路的未來
Social Layer正在積極探索將其用於DAO之間的內部協作。基於可編程區塊鏈的架構,Social Layer還能繼續拓展其功能,不斷擴大使用場景。如果Social Layer能夠持續發展,跨越市場週期,未來有望成爲可信社會協作網路的基礎設施,帶來全新的Web3社交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