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是 Gate 持續增長的核心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順風順水,而是在市場低迷時依然堅定前行。我們或許能預判牛熊市的大致節奏,但絕無法精準預測它們何時到來。特別是在熊市週期,才真正考驗一家交易所的實力。
Gate 今天發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報告。作爲內部人,看到這些數據我也挺驚喜的——用戶規模突破3000萬,現貨交易量逆勢環比增長14%,成爲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平台,並且登頂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約交易量屢創新高,全球化戰略穩步推進。
更重要的是,穩健並不等於守成,而是在面臨嚴峻市場的同時,還能持續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歡迎閱讀完整報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全球加密監管格局:美日韓新港五國態度與政策比較
各國加密貨幣監管態度及風格比較
比特幣從小衆圈子走向大衆市場,全球加密貨幣持有者已超2億,中國用戶達1900萬。短短幾年間,加密市場迅速發展,各國政府不得不重視監管問題。然而,目前全球對加密貨幣仍未形成共識,各國態度也不盡相同。
本文將詳細介紹五個備受關注的國家和地區在加密領域的監管演變歷程及當前態度。
美國:平衡風險與創新
美國在加密領域備受矚目,但其監管政策較爲模糊。2017年之前,美國主要控制整體風險,未有嚴厲禁令或加速立法。2017年,SEC首次針對ICO發布公告,將其納入聯邦證券法管轄。
2019年,美國開始嚴厲打擊加密貨幣,將其作爲證券而非資產或貨幣監管。2021年,Gary Gensler擔任SEC主席後,美國態度有所轉變,允許某交易所在納斯達克上市。
2022年,Luna和某交易平台接連崩潰,美國成爲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監管力度隨之加大。同年9月,美國發布首個加密貨幣行業監管框架草案,但至今未通過任何法律。
目前,美國由聯邦和各州共同監管。聯邦層面主要由SEC和CFTC負責,但兩者在職責和標準上尚未達成一致。各州態度也不一致,有的制定有利法規,有的則禁止政府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美國總統曾簽署行政命令,強調採用統一方法監管加密貨幣,同時支持創新。美國追求風險可控,並利用創新推動加密領域發展。監管政策的模糊增加了市場不確定性,但也爲技術創新留下空間。
日本:穩定監管但吸引力不足
日本一直積極爲加密行業創建健全的監管環境,已專門出臺法律法規,將比特幣合法化並納入監管。
2014年,某交易所倒閉事件引發投資者對監管的關注。此後,日本開始實施更嚴格的監管,並採取比其他國家更清晰的政策。
2016年,日本國會開始立法,在《資金結算法》中增加"虛擬貨幣"章節。2017年,修改《支付服務法》,將加密貨幣交易所納入監管,由金融服務局(FSA)監管。同年開始對加密領域收入徵稅。
2018年,某交易所遭受黑客攻擊後,日本加強了自我監管和機構監管。2022年6月,日本通過《資金結算法》修正案,成爲世界首個創建穩定幣法律框架的國家。
日本的監管環境完善,讓許多加密企業能穩定發展,並在某交易平台倒閉事件中保護了投資者。日本的監管清晰、嚴格,注重行業引導而非禁止,致力於保護散戶投資者,並不斷完善相關立法。
韓國:加強監管,有望合法化
韓國是加密貨幣市場最活躍的國家之一,20%的年輕人是交易者。然而,韓國尚未像日本那樣將加密貨幣納入法律。
2017年以來,韓國禁止各種形式的代幣發行,並規定了用虛擬貨幣從事違法活動的處罰。保護投資者的規定包括實名制、禁止未成年人和非韓國居民開戶等。
2021年2月,韓國首次開始考慮加密貨幣立法。2022年6月,某項目崩潰後,韓國加速了立法進程,成立"數字資產委員會"和"虛擬資產風險委員會"。
新任總統被稱爲"加密友好總統",承諾解除對加密行業的管制,並採取措施沒收非法獲得的加密貨幣利潤。市場預期韓國將朝着合法化方向發展。
新加坡:可預期但不寬松
新加坡一直對加密保持友好開放態度,與日本一樣將加密貨幣認定爲合法。2014年,新加坡貨幣管理局(MAS)首次對虛擬貨幣進行監管。
2019年,新加坡通過《支付服務法》,首次對監管進行立法。2021年1月,又對該法進行修訂和完善。新加坡的監管環境比日本寬松,吸引了衆多加密企業。
2022年,新加坡繼續完善監管環境,開始關注散戶投資者保護。2023年,新加坡爲數字資產個人提供稅收優惠。
總體而言,新加坡的政策穩定、可預期,但爲控制金融風險,也在逐漸收緊監管政策。
香港:積極追趕,加速立法
香港原本對加密貨幣持反對態度,但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態度發生變化。2018年11月,香港首次將虛擬資產納入監管。
2022年10月,香港政府正式發布政策宣言,積極擁抱虛擬資產。2023年開始,香港不斷釋放立法信號,計劃將穩定幣納入監管範圍,並期望在2023或2024年落實監管安排。
香港借Web3發展契機,有望重回加密領域領先地位,但具體結果還需等待相關監管落地。
結語
加強加密貨幣監管是未來趨勢。嚴格監管可能影響初期創新,但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缺乏監管反而會造成傷害。加密監管立法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表明整個行業正朝着積極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