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廣場小夥伴們,福利不停,精彩不斷!目前廣場上這些熱門發帖贏獎活動火熱進行中,發帖越多,獎勵越多,快來 GET 你的專屬好禮吧!🚀
🆘 #Gate 2025年中社区盛典# |廣場十強內容達人評選
決戰時刻到!距離【2025年中社區盛典】廣場達人評選只剩 1 天,你喜愛的達人,就差你這一票衝進 C 位!在廣場發帖、點讚、評論就能攢助力值,幫 Ta 上榜的同時,你自己還能抽大獎!iPhone 16 Pro Max、金牛雕塑、潮流套裝、合約體驗券 等你抱走!
詳情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community-vote
1️⃣ #晒出我的Alpha积分# |曬出 Alpha 積分&收益
Alpha 積分黨集合!帶話題曬出你的 Alpha 積分圖、空投中獎圖,即可瓜分 $200 Alpha 代幣盲盒,積分最高直接抱走 $100!分享攢分祕籍 / 兌換經驗,中獎率直線上升!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t/status/12763074
2️⃣ #ETH百万矿王争霸赛# |ETH 鏈上挖礦曬收益
礦工集結!帶話題曬出你的 Gate ETH 鏈上挖礦收益圖,瓜分 $400 曬圖獎池,收益榜第一獨享 $200!誰才是真 ETH 礦王?開曬見分曉!
詳情 👉 https://www.gate.com/pos
以太坊財庫公司持倉突破34.5萬ETH 引發機構爭相布局
以太坊財庫戰略公司大舉增持ETH,總持有量突破34.5萬枚
某以太坊財庫戰略公司於8月4日宣布再度增持10,605枚ETH,使其以太坊總持有量攀升至345,362枚,價值約合12.7億美元。這是該公司上市不足半月內的第二次大規模增持。
作爲專注於以太坊投資的公司,該機構於7月宣布將在納斯達克敲鍾上市,初始計劃40萬枚ETH,市值近16億美元。而在7月底,該公司已進行過一次1.5萬枚的增持。
這家公司的激進擴張正值多家上市公司競相搶購ETH的關鍵時期。隨着日益明朗的監管框架,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ETH納入資產配置。
手持16億美元彈藥,入局以太坊DAT軍備競賽
以太坊財庫賽道已成機構必爭之地。該公司的上市徹底點燃了這場競賽——僅僅兩周時間,整個賽道格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報道顯示,7月21日該公司宣布上市時,兩家競爭對手的ETH儲備分別僅爲30萬和28萬枚,均低於該公司計劃的40萬枚初始規模。然而到8月5日,一家競爭對手的持倉量已飆升至83.3萬枚(市值30億美元),其增幅高達177%,一舉奪得頭籌;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據鏈上數據,其儲備量已達49.8萬枚(市值18億美元),增幅78%,位列第二,並公開宣布要衝擊100萬枚目標。就連前比特幣礦工也緊急轉向,積累了12萬枚ETH。
這種瘋狂增持潮正印證了某銀行的預測:財庫公司已購買超過1%的ETH流通量,這一比例可能飆升至10%。一場百億美元級別的"軍備競賽"正在全面升級。
在這場白熱化競爭中,該公司憑藉"資本+策略"的雙重優勢異軍突起。首先是近16億美元的初始資本提供了雄厚彈藥——其創始人個人投入6.45億美元ETH,某資本等機構承諾融資超8億美元。但這並不足以讓其後來居上。
更爲關鍵的優勢在於其差異化打法。當競爭對手還在瘋狂囤幣搶佔市場份額時,該公司已通過再質押和DeFi協議組合,將收益率提升至4-5.5%。在低利率環境下,這種穩定高收益成爲吸引機構資金的"殺手鐧"。
年化4-5.5%,拆解其點金之法
要理解該公司如何實現4-5.5%的年化收益,需要了解其核心定位——"以太幣生成公司"。
這個概念可以用石油經濟來類比:傳統加密投資像買原油囤積等漲價;而該公司選擇成爲"石油公司",讓資產本身產生現金流。
公司團隊發現,ETH不僅是資產,更是生產工具。通過某協議,質押的ETH實現了"一魚多喫"——既爲以太坊主網提供安全保障,又同時爲預言機、跨鏈橋等協議提供服務,每項服務都帶來額外收益。
就像銀行存款不僅能賺利息,還能同時"打工"賺外快。某協議165.91億美元的總鎖倉價值印證了這一模式的吸引力,而該公司已成爲該生態最大的機構參與者之一。
除了再質押收益,公司還通過參與DeFi協議獲取回報。當ETH基礎質押收益僅約3%時,這種組合策略將總收益提升至4-5.5%。
至此,ETH從"等待升值"的靜態資產,轉變爲"持續創造價值"的生產性資產。
該公司,並非下一個某比特幣投資公司
市場總喜歡找參照物。當該公司出現時,幾乎所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這是下一個某比特幣投資公司嗎?"
確實,表面上看,兩家公司都在做同一件事——用上市公司的身分大量持有加密資產。但深入觀察,你會發現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式。
某比特幣投資公司的邏輯簡單粗暴。發債買比特幣,賭幣價漲覆蓋利息。但這個模式的效率正在急劇下降。在2021年時,該公司每12.44個BTC便能爲股東產生一個基點的收益。而到了2025年7月,需要62.88個BTC才能達到同樣效果。規模擴大5倍,效率卻降至五分之一。
相比之下,該以太坊投資公司走的是另一條路。通過質押和DeFi參與,ETH每天都在產生約5%的年化現金流。不用等幣價漲,不用祈禱牛市——這是實實在在的收入,而非紙面財富。
根本差異在於資產屬性:比特幣是數字黃金,它的價值在於稀缺性和共識。而以太坊是數字基礎設施,它的價值在於能夠支撐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轉。
我們現在可以從某比特幣投資公司時期追溯歷史,會發現我們正在經歷邁向加密財庫演變的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先驅者紅利期(2020-2023) 當時不被看好的某比特幣投資公司證明了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持有加密資產獲得溢價。
第二階段:模式復制期(2024-2025) 成功引來的模仿者出現。效仿的某公司股價暴漲4000%後暴跌70%。其他公司紛紛跟進,但也效果不佳,簡單囤幣模式暴露風險。
第三階段:模式進化期(2025-) 以該公司爲代表的新模式——不是囤積資產,而是運營資產,創造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然而,要實現這種從囤積資產到運營資產的模式進化,絕非易事。這不僅需要對加密世界的深刻理解,還需要駕馭傳統金融合規迷宮的經驗。
巨獸背後4個關鍵操盤手
"以太坊復仇者聯盟"——當該公司董事長用這個詞形容團隊時,並非戲言。這羣背景深厚的"復仇者",正試圖重塑機構加密投資的格局。
故事要從以太坊生態的"熔爐"某公司說起。在那裏,創始人與另一位核心成員初次相遇。彼時的他們未曾預料,自己會與全球頂尖金融機構深度綁定。
2017年,ICO泡沫破裂後的"加密冬天",整個行業彌漫着絕望。就在這個所有人都在逃離的時刻,創始人卻要用以太坊敲開某科技巨頭和某大型銀行的大門。
但他沒有放棄。一次次的拒絕,一次次的解釋,直到懷疑慢慢轉爲好奇。最終,他創立了企業以太坊聯盟(EEA),讓"以太坊"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世界500強的會議室裏。
與此同時,另一位核心成員在公司內部推動商業化轉型,主導了超過7億美元的融資並購。
兩人在無數個深夜的討論中意識到,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之間橫亙的不僅是偏見,更是實實在在的合規鴻溝。
這個痛點促使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只做"布道者",而要親自下場,打造一個受監管的金融載體。
創始人的第一個動作便震驚了所有人——他將價值超6億美元的個人ETH作爲初始投資。"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怎麼讓別人相信?"
他的All-in姿態讓所有人看到了他的決心。在後來的某媒體採訪中,他更是明確表示:"我更願要iPhone而不是座機"。這個比喻恰如其分地解釋了他爲何只押注以太坊。
緊接着,團隊集結開始。他們找到了另一位核心成員,這位既在某基金管理過傳統風險,又是某DeFi協議核心貢獻者的"雙面人"。他的任務很明確:在DeFi的狂野西部既要淘到金,又要保住命。
爲了技術安全,擁有二十年銀行級系統經驗的另一位成員加入團隊。最後,某支付公司董事、某資本前高管的到來,爲公司治理結構提供了最終背書。
團隊內部並非一帆風順。傳統金融派主張保守穩健,而加密原生派傾向激進創新。在一次次會議的爭論無果後,創始人一錘定音:"我們不是要選擇哪一邊,而是要成爲連接兩邊的橋梁。"
這一句話,成了該公司不變的核心理念。
Vitalik的呼喚:我們不應全速追求大型機構資本
如果說,由以太坊基金會所代表的、以技術和社區爲核心的理想主義構成了ETH的第一條生命線,那麼如今我們見證的,正是這條生命線的自然演變與交接:當EF讓位於資本時,ETH的第二條生命線已然開啓。
這條新的生命線不一定背離初心,但無疑將把以太坊帶向更復雜的深水區。而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以太坊會變成什麼?面臨哪些風險?
首當其衝的是技術風險:智能合約漏洞、質押罰沒可能導致100%的ETH損失,再加上長達數周的解鎖期,流動性成了奢侈品。當單一實體控制大量ETH時,我們究竟是在強化以太坊,還是在改變它的本質?
隨後,社區意見出現明顯分歧。有人的評論精準捕捉了這種焦慮:從"構建去中心化以太坊"到"賣40萬ETH給企業",最終演變成"Web3成爲華爾街2.0"。
連Vitalik也曾發出警示:"我們不應該全速追求大型機構資本。"如今,當70%的質押ETH集中在少數池中時,他的擔憂是否正在成爲現實?
同時,"當價格漲時,誰還在乎去中心化呢?"有人一語道破了社區的核心困境。4%-5.5%的質押收益看似誘人,但歷史告訴我們,所有超額收益終將被套利者抹平。
同樣,盡管創始人認爲以太坊已成爲某法案的最大受益者,監管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但春天過後呢?當政策風向轉變時,這些機構化努力會不會反而成爲監管的靶子?
成熟的標志,還是理想的終結?
或許每個成功的技術最終都會走向體制化。互聯網、移動支付、社交媒體都經歷了這個過程。
當以太坊正在從理想主義者的實驗轉變爲被華爾街當成的投資產品,這究竟是成熟的標志,還是初心的背離?
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