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一直采取严格的禁止政策,尤其在 2021 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与挖矿,让全球加密社群印象深刻。然而,近期却传出令人意外的消息:中国的资讯科技(IT)巨头们正积极布局稳定币市场,并计划推出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速推进稳定币立法。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竞争中,中美两国是否将迎来一场新的较量?而中国对加密货币的铁腕政策,是否正悄悄地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一、中国科技巨头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发行:对抗美元霸权
根据路透社 7 月 4 日的报导,中国两大 IT 巨头——京东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子公司蚂蚁集团,已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申请,希望获准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他们此举的目标明确:对抗美元计价加密货币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促进人民币的全球使用。
这两家公司提议在香港发行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此举也与香港即将于 8 月 1 日推出的稳定币监管框架相配合,此前香港已于 2023 年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制度。这显示出中国企业正试图在合规的框架下,寻求稳定币的发展空间。
有分析认为,中国先前强硬打压加密资产的态度可能正在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上个月曾评论道:「稳定币可能会彻底改变国际金融,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暴露现有支付体系的脆弱性。」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前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也表示:「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一种可能。」
二、美元稳定币的扩张: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挑战
中国大型科技公司进军稳定币市场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全球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发行量的快速成长。目前,全球超过 99% 的稳定币都是以美元发行的,这被中国视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威胁。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神州数码资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王永利近日表示:「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挑战」,并警告称:「如果人民币国际结算不如美元稳定币高效,可能会带来战略风险。」
据报导,近期许多中国出口企业从贸易伙伴收到的付款并非人民币,而是美元挂钩的稳定币 USDT(泰达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包括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某些新兴市场货币的波动性。
三、人民币稳定币与 CBDC 的联动想像:mBridge 的角色
业界也有预期,央行数位货币(CBDC)结算项目「mBridge」可能与人民币稳定币对接。mBridge 是一个由中国、香港、泰国、阿联酋、沙乌地阿拉伯等央行联合推动的多国央行数位货币(CBDC)结算平台。
该计划于 2021 年启动,旨在从技术上赋能跨国 CBDC 交易并促进合作。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 CBDC 追踪主管 Josh Lipsky 评论道:「使用 mBridge 技术,人民币与沙乌地阿拉伯的石油结算将进一步加速。」去年 2 月的一次测试中,该系统仅用 10 秒就将资金从阿联酋阿布达比银行转移到北京银行,结算速度比传统的 SWIFT 网路更快,展现了其高效性。
近期,京东在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谈中强调,港币与美元挂钩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据报导,京东建议先在香港推出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离岸稳定币,然后再扩展到中国自贸区的离岸市场。如果这些措施得到允许,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央行数位货币与人民币稳定币的交叉使用或将成为现实。例如,可以在中国大陆以数位人民币付款(汇款),并在香港以等值的人民币稳定币收款,反之亦然;香港的人民币稳定币也可以兑换成数位人民币。此类跨境结算可以透过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像 mBridge 这样多边网路来实现。
四、潜在的挑战与地缘政治风险:中美紧张关系加剧?
然而,也有人担心,中国资本发行的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加剧中美紧张关系。美国可能会将中国的金融工具(人民币稳定币)视为对美元体系的挑战,加以限制。例如,美国财政部可能会将发行在海外平台上的人民币稳定币(如果被用作逃避制裁或洗钱的管道)连同相关机构或网路一起列入制裁名单。美国先前已在 2019 年制裁了伊朗石油币(Petro)和 2022 年 Tornado Cash 等加密资产,显示其对利用加密资产规避监管的零容忍态度。
这意味着,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金融层面的问题,更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如何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避免触及美国的敏感神经,将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结语: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禁令与对人民币稳定币的潜在开放态度,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维护金融稳定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权衡。透过科技巨头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并与央行数位货币项目 mBridge 联动,中国似乎正试图在不触及国内加密货币红线的前提下,寻求在数位货币领域的突破。然而,这场全球货币的 X 档案,最终将如何演变,以及它将如何影响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的金融格局,仍有待时间来揭晓。
11k 热度
10k 热度
9k 热度
49k 热度
5k 热度
33k 热度
22k 热度
34k 热度
150k 热度
中国禁止加密货币,但允许人民币稳定币?
长期以来,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一直采取严格的禁止政策,尤其在 2021 年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与挖矿,让全球加密社群印象深刻。然而,近期却传出令人意外的消息:中国的资讯科技(IT)巨头们正积极布局稳定币市场,并计划推出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速推进稳定币立法。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全球稳定币市场的竞争中,中美两国是否将迎来一场新的较量?而中国对加密货币的铁腕政策,是否正悄悄地为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一、中国科技巨头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发行:对抗美元霸权
根据路透社 7 月 4 日的报导,中国两大 IT 巨头——京东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子公司蚂蚁集团,已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申请,希望获准发行人民币稳定币。他们此举的目标明确:对抗美元计价加密货币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并促进人民币的全球使用。
这两家公司提议在香港发行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此举也与香港即将于 8 月 1 日推出的稳定币监管框架相配合,此前香港已于 2023 年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制度。这显示出中国企业正试图在合规的框架下,寻求稳定币的发展空间。
有分析认为,中国先前强硬打压加密资产的态度可能正在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上个月曾评论道:「稳定币可能会彻底改变国际金融,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暴露现有支付体系的脆弱性。」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前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也表示:「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一种可能。」
二、美元稳定币的扩张: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挑战
中国大型科技公司进军稳定币市场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全球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发行量的快速成长。目前,全球超过 99% 的稳定币都是以美元发行的,这被中国视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威胁。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神州数码资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王永利近日表示:「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挑战」,并警告称:「如果人民币国际结算不如美元稳定币高效,可能会带来战略风险。」
据报导,近期许多中国出口企业从贸易伙伴收到的付款并非人民币,而是美元挂钩的稳定币 USDT(泰达币)。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包括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某些新兴市场货币的波动性。
三、人民币稳定币与 CBDC 的联动想像:mBridge 的角色
业界也有预期,央行数位货币(CBDC)结算项目「mBridge」可能与人民币稳定币对接。mBridge 是一个由中国、香港、泰国、阿联酋、沙乌地阿拉伯等央行联合推动的多国央行数位货币(CBDC)结算平台。
该计划于 2021 年启动,旨在从技术上赋能跨国 CBDC 交易并促进合作。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 CBDC 追踪主管 Josh Lipsky 评论道:「使用 mBridge 技术,人民币与沙乌地阿拉伯的石油结算将进一步加速。」去年 2 月的一次测试中,该系统仅用 10 秒就将资金从阿联酋阿布达比银行转移到北京银行,结算速度比传统的 SWIFT 网路更快,展现了其高效性。
近期,京东在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谈中强调,港币与美元挂钩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据报导,京东建议先在香港推出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离岸稳定币,然后再扩展到中国自贸区的离岸市场。如果这些措施得到允许,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央行数位货币与人民币稳定币的交叉使用或将成为现实。例如,可以在中国大陆以数位人民币付款(汇款),并在香港以等值的人民币稳定币收款,反之亦然;香港的人民币稳定币也可以兑换成数位人民币。此类跨境结算可以透过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像 mBridge 这样多边网路来实现。
四、潜在的挑战与地缘政治风险:中美紧张关系加剧?
然而,也有人担心,中国资本发行的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加剧中美紧张关系。美国可能会将中国的金融工具(人民币稳定币)视为对美元体系的挑战,加以限制。例如,美国财政部可能会将发行在海外平台上的人民币稳定币(如果被用作逃避制裁或洗钱的管道)连同相关机构或网路一起列入制裁名单。美国先前已在 2019 年制裁了伊朗石油币(Petro)和 2022 年 Tornado Cash 等加密资产,显示其对利用加密资产规避监管的零容忍态度。
这意味着,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金融层面的问题,更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如何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避免触及美国的敏感神经,将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结语:
中国对加密货币的严格禁令与对人民币稳定币的潜在开放态度,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维护金融稳定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权衡。透过科技巨头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并与央行数位货币项目 mBridge 联动,中国似乎正试图在不触及国内加密货币红线的前提下,寻求在数位货币领域的突破。然而,这场全球货币的 X 档案,最终将如何演变,以及它将如何影响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的金融格局,仍有待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