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Oliver,火星财经
2025年7月的华尔街,正上演着一出光怪陆离的资本戏剧。舞台的聚光灯没有打在苹果或谷歌这样的巨头身上,而是投向了交易所名单上那些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一批主营业务岌岌可危、市值微不足道的小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听到了神启,不约而同地宣布要将公司的命运,押注在比特币、XRP等数字资产之上。
这股浪潮的核心,是一种被奉为圭臬的“塞勒效应”。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创始人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早已展示了这套模型的魔力:以公司为主体借入低成本资金,买入比特币,利用市场对加密故事的狂热预期推高自身股价,再以被高估的股票为抵押,循环往复。然而,塞勒的赌局尚有盈利的软件业务作为压舱石。如今冲上牌桌的这批新玩家,手中几乎没有任何底牌。它们的转型,究竟是通往未来的金融创新,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
DDC Enterprise (DDC): 毒丸协议
这家自称为“全球亚洲食品平台”的公司,在创始人、前汇丰银行分析师朱嘉盈的带领下,宣布募资5.28亿美元以建立比特币财库,而其当时市值仅千万美元。这笔交易吸引了包括知名对冲基金Anson Funds在内的投资者。然而,魔鬼隐藏在提交给SEC的文件细则中。协议包含两项致命条款:一项“看跌期权”,允许投资者在DDC市值跌破5亿美元时强制公司回购股份;另一项条款则更为直接,DDC将其一个比特币钱包作为抵押,一旦违约,投资者将获得该钱包的“绝对且完全的控制权”,包括私钥。这已非投资,而是一笔经过精密伪装的高风险抵押贷款,几乎所有的风险都被转嫁给了公司的原有股东。
Sequans Communications (SQNS): 投降者
这家在物联网领域挣扎了20年的法国半导体老牌企业,近年来营收下滑、持续亏损,早已收到交易所的不合规通知。2025年7月,这家市值仅4900万美元的公司,宣布完成一笔高达3.8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并将“所有净收益”用于购买比特币。公司CEO乔治·卡拉姆拥有通信理论博士学位,他与他的管理团队用行动做出了最清晰的判断:押注比特币的风险回报,要远高于投资给自己的工程师和产品线。这并非业务的延伸,而是对业务的放弃,是一场用金融工程替代技术创新的豪赌。
BioSig Technologies (BSGM): “壳”的复活
这家医疗设备公司的财务报表堪称一场灾难,年收入仅26,000美元,亏损却高达979万美元,已无限接近于破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壳”,却通过与私营加密初创公司Streamex的“合并”,实现了反向并购。公司的控制权被移交,随即一个宏大计划被抛出:融资11亿美元,启动“黄金背书的财库管理战略”,并要将“价值142万亿美元的商品市场”代币化。市场的反应是即刻的、非理性的,股价的飙升与那台几乎无人问津的医疗设备毫无关系。BioSig这家公司的实体已死,但它的“壳”在加密叙事中获得了永生。
Thumzup Media (TZUP): 故事即全部
这家广告技术平台在2024年全年的总收入是惊人的741美元,同期亏损超过580万美元。在任何正常的商业逻辑中,这都不能称之为一家公司。然而,它却在7月成功完成了一笔650万美元的融资,并宣称要将资金用于“探索积累其他加密货币的机会”。这笔融资的意义不言而喻,资金并非为了发展一项几乎不存在的业务,而是为了执行其真正的商业计划——投机加密货币。其广告平台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维持上市公司身份所需的一层薄薄的面纱。
Aditxt (ADTX): 荒谬的逻辑
这家市值仅380万美元、现金流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bitXbio”的宏大计划,宣称要通过建立比特币储备来“加速生物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这一逻辑充满了矛盾。生物研发需要的是长期、稳定、可预测的资金,而比特币以短期、剧烈波动而闻名。用一种极不稳定的资产去支持一项极需稳定性的事业,在财务上是荒谬的。显然,“bitXbio”并非一个严肃的科研资助方案,而是一个为迎合市场口味而设计的噱头——“比特币赋能生物科技”。
Webus International (WETO): 叙事套利
这家出行服务商宣布计划建立XRP(瑞波币)储备金,并与一家名为“Ripple Strategy Holdings”的实体签署了高达1亿美元的信贷协议。这个名字起得过于精巧,很难不让人联想到XRP的创造者——瑞波实验室(Ripple Labs)。然而,详尽的公开资料查阅显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联系。这种刻意制造的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叙事套利”。通过公开接受这家实体的资金,Webus巧妙地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与行业巨头相关的光环,足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推高投资者的预期。
结论:谁的盛宴?
将这些案例并置分析,一幅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一批陷入经营困境的上市公司,在以微策略为代表的成功叙事的感召下,利用复杂的、往往是掠夺性的金融工具,从一个由成熟机构与神秘实体共同构成的新型资本生态中获取资金,将公司的未来完全押注于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
这一现象模糊了企业财库管理与纯粹投机的界限,并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公司的股价与自身的经营价值完全脱钩,仅仅成为市场情绪和比特币价格的映射时,这些公司便异化为一种“僵尸企业”。它们的存在,不再是为了创造产品或服务,而是为了充当一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
我们究竟是在见证一个由数字资产驱动的、为创新提供血液的大胆金融架构的黎明,还是在围观一座根植于绝望、以投机为燃料的纸牌屋的搭建过程?历史尚未给出答案,但当盛宴的音乐停止时,我们终将看清,谁是食客,谁又是菜单上的菜肴。
31k 热度
15k 热度
3k 热度
8k 热度
5k 热度
12k 热度
10k 热度
135k 热度
46k 热度
7月又有哪些美股上市公司加入加密战略储备?
撰文:Oliver,火星财经
2025年7月的华尔街,正上演着一出光怪陆离的资本戏剧。舞台的聚光灯没有打在苹果或谷歌这样的巨头身上,而是投向了交易所名单上那些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一批主营业务岌岌可危、市值微不足道的小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听到了神启,不约而同地宣布要将公司的命运,押注在比特币、XRP等数字资产之上。
这股浪潮的核心,是一种被奉为圭臬的“塞勒效应”。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创始人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早已展示了这套模型的魔力:以公司为主体借入低成本资金,买入比特币,利用市场对加密故事的狂热预期推高自身股价,再以被高估的股票为抵押,循环往复。然而,塞勒的赌局尚有盈利的软件业务作为压舱石。如今冲上牌桌的这批新玩家,手中几乎没有任何底牌。它们的转型,究竟是通往未来的金融创新,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
DDC Enterprise (DDC): 毒丸协议
这家自称为“全球亚洲食品平台”的公司,在创始人、前汇丰银行分析师朱嘉盈的带领下,宣布募资5.28亿美元以建立比特币财库,而其当时市值仅千万美元。这笔交易吸引了包括知名对冲基金Anson Funds在内的投资者。然而,魔鬼隐藏在提交给SEC的文件细则中。协议包含两项致命条款:一项“看跌期权”,允许投资者在DDC市值跌破5亿美元时强制公司回购股份;另一项条款则更为直接,DDC将其一个比特币钱包作为抵押,一旦违约,投资者将获得该钱包的“绝对且完全的控制权”,包括私钥。这已非投资,而是一笔经过精密伪装的高风险抵押贷款,几乎所有的风险都被转嫁给了公司的原有股东。
Sequans Communications (SQNS): 投降者
这家在物联网领域挣扎了20年的法国半导体老牌企业,近年来营收下滑、持续亏损,早已收到交易所的不合规通知。2025年7月,这家市值仅4900万美元的公司,宣布完成一笔高达3.8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并将“所有净收益”用于购买比特币。公司CEO乔治·卡拉姆拥有通信理论博士学位,他与他的管理团队用行动做出了最清晰的判断:押注比特币的风险回报,要远高于投资给自己的工程师和产品线。这并非业务的延伸,而是对业务的放弃,是一场用金融工程替代技术创新的豪赌。
BioSig Technologies (BSGM): “壳”的复活
这家医疗设备公司的财务报表堪称一场灾难,年收入仅26,000美元,亏损却高达979万美元,已无限接近于破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濒临破产的“壳”,却通过与私营加密初创公司Streamex的“合并”,实现了反向并购。公司的控制权被移交,随即一个宏大计划被抛出:融资11亿美元,启动“黄金背书的财库管理战略”,并要将“价值142万亿美元的商品市场”代币化。市场的反应是即刻的、非理性的,股价的飙升与那台几乎无人问津的医疗设备毫无关系。BioSig这家公司的实体已死,但它的“壳”在加密叙事中获得了永生。
Thumzup Media (TZUP): 故事即全部
这家广告技术平台在2024年全年的总收入是惊人的741美元,同期亏损超过580万美元。在任何正常的商业逻辑中,这都不能称之为一家公司。然而,它却在7月成功完成了一笔650万美元的融资,并宣称要将资金用于“探索积累其他加密货币的机会”。这笔融资的意义不言而喻,资金并非为了发展一项几乎不存在的业务,而是为了执行其真正的商业计划——投机加密货币。其广告平台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维持上市公司身份所需的一层薄薄的面纱。
Aditxt (ADTX): 荒谬的逻辑
这家市值仅380万美元、现金流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bitXbio”的宏大计划,宣称要通过建立比特币储备来“加速生物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这一逻辑充满了矛盾。生物研发需要的是长期、稳定、可预测的资金,而比特币以短期、剧烈波动而闻名。用一种极不稳定的资产去支持一项极需稳定性的事业,在财务上是荒谬的。显然,“bitXbio”并非一个严肃的科研资助方案,而是一个为迎合市场口味而设计的噱头——“比特币赋能生物科技”。
Webus International (WETO): 叙事套利
这家出行服务商宣布计划建立XRP(瑞波币)储备金,并与一家名为“Ripple Strategy Holdings”的实体签署了高达1亿美元的信贷协议。这个名字起得过于精巧,很难不让人联想到XRP的创造者——瑞波实验室(Ripple Labs)。然而,详尽的公开资料查阅显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明确的联系。这种刻意制造的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叙事套利”。通过公开接受这家实体的资金,Webus巧妙地为自己披上了一层与行业巨头相关的光环,足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推高投资者的预期。
结论:谁的盛宴?
将这些案例并置分析,一幅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一批陷入经营困境的上市公司,在以微策略为代表的成功叙事的感召下,利用复杂的、往往是掠夺性的金融工具,从一个由成熟机构与神秘实体共同构成的新型资本生态中获取资金,将公司的未来完全押注于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
这一现象模糊了企业财库管理与纯粹投机的界限,并对监管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公司的股价与自身的经营价值完全脱钩,仅仅成为市场情绪和比特币价格的映射时,这些公司便异化为一种“僵尸企业”。它们的存在,不再是为了创造产品或服务,而是为了充当一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
我们究竟是在见证一个由数字资产驱动的、为创新提供血液的大胆金融架构的黎明,还是在围观一座根植于绝望、以投机为燃料的纸牌屋的搭建过程?历史尚未给出答案,但当盛宴的音乐停止时,我们终将看清,谁是食客,谁又是菜单上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