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币圈的异化:从创新到抽水的转变从香港会议归来后,与国内朋友相聚,熟悉的笑声依旧回荡。老友们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但市场的"气质"已然改变。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不是贪婪或恐惧主导的行情,而是一种让老玩家感到陌生的"异化"氛围。在当前环境下,加密货币领域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简单来看,加密货币行业一直依靠三个主要环节运作:1.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如比特币、以太坊、稳定币等。2. 价值发现:通过投资和交易,发掘潜力资产,推动行业发展。3. 价值流通:构建代币销售渠道,协助项目触达用户,完成从一级到二级市场的流转。这三个环节原本应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然而,现状是:前两者衰退,第三者繁荣。项目不再专注于用户和产品,投资者不再研究趋势和赛道,整个市场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代币销售经济学与资源俱乐部在健康的市场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提供资本支持,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然而,目前的讨论已经不再围绕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部分领域仍有创新热点,但整体创业热情已大幅降低。二级市场机构普遍趋于保守,新代币上线即达高点,投机性代币流动性枯竭。在这种环境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做市商、中介和代理商。他们的话题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等。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竞相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这导致头部资源方(顶级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强大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行业资金从投资者流向头部项目,再由散户市场供养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膨胀。## 创业者的消失2022年某大型交易平台崩溃后,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但与当前情况不同的是,当时大量资金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到创业项目中,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进场。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上市后获取差价,成为投资者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专注于价值创造,只需包装"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如果下游渠道吞噬大部分成本,上游的研发和运营经费必然会被削减。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营销和上市,因为即使没有产品和用户,也有很多项目成功上市。现在的营销甚至可以包装成"网络热点"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的资金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加密货币行业的创新路径变成了:"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退出。"产品、用户、价值已经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成为宿命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各方都能受益:基金获得退出机会,二级市场散户有了博弈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利润。但长期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提高。上游项目方缩减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比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零和博弈越来越激烈,"总是接盘"的感觉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批用户退出市场。本质上,中间商(交易平台、做市商、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性。当服务提供者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利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最终结果是"癌细胞"越来越大,而"宿主"耗尽养分后衰亡。## 周期的力量和重建加密货币市场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之春"。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不会消亡,泡沫终将破灭。即使只有微弱的光芒,也可能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加密货币市场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雪崩式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时,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个混沌艰难的阶段:质疑、内耗、倦怠、怀疑人生。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前奏。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很漫长。
从创新到抽水:币圈异化现象解析与未来展望
币圈的异化:从创新到抽水的转变
从香港会议归来后,与国内朋友相聚,熟悉的笑声依旧回荡。老友们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但市场的"气质"已然改变。这不是典型的牛市或熊市,不是贪婪或恐惧主导的行情,而是一种让老玩家感到陌生的"异化"氛围。
在当前环境下,加密货币领域似乎只剩下一种主导业务:销售代币。
行业运转的三大支柱
简单来看,加密货币行业一直依靠三个主要环节运作:
这三个环节原本应该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然而,现状是:前两者衰退,第三者繁荣。
项目不再专注于用户和产品,投资者不再研究趋势和赛道,整个市场只剩下一个声音:"如何销售代币?"
代币销售经济学与资源俱乐部
在健康的市场中,三个环节应该紧密相连:项目方开发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获得利润和市场溢价;投资机构提供资本支持,在低谷期介入,高峰期退出;流通渠道则提高资本效率。
然而,目前的讨论已经不再围绕创新机会、产品开发或用户需求。即便在部分领域仍有创新热点,但整体创业热情已大幅降低。
二级市场机构普遍趋于保守,新代币上线即达高点,投机性代币流动性枯竭。
在这种环境下,活跃的主要是第三类机构:做市商、中介和代理商。他们的话题集中在如何美化数据、上线大型交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等。
市场参与者高度同质化,都在竞相争夺日益稀缺的存量资金。
这导致头部资源方(顶级项目、大型交易平台及其上币部门、资源强大的做市商和代理商)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利益共同体。行业资金从投资者流向头部项目,再由散户市场供养这个利益共同体,使其不断膨胀。
创业者的消失
2022年某大型交易平台崩溃后,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但与当前情况不同的是,当时大量资金沉淀在投资机构和大户手中,这些资金具有造血功能,可以投资到创业项目中,创造价值并吸引新资金进场。
而现在,大量资金被中间环节吸收,项目方只求上市后获取差价,成为投资者和二级市场的中间商,不再专注于价值创造,只需包装"空壳"故事。从商业逻辑看,如果下游渠道吞噬大部分成本,上游的研发和运营经费必然会被削减。
项目方索性放弃产品开发,将资金全部用于营销和上市,因为即使没有产品和用户,也有很多项目成功上市。现在的营销甚至可以包装成"网络热点"驱动,投入产品和技术的资金越少,反而有更多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
加密货币行业的创新路径变成了:
"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 快速包装 → 寻找关系上市 → 套现退出。"
产品、用户、价值已经成为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抽水成为宿命
表面上看,项目方将资金用于上市和拉升价格,似乎各方都能受益:基金获得退出机会,二级市场散户有了博弈空间,中间商赚取丰厚利润。
但长期来看,正面外部性的丧失导致只有中间商越做越大,形成垄断后抽水比例不断提高。
上游项目方缩减研发成本,面临监管压力和高额抽水,风险收益比严重失衡,不得不选择退出。下游散户之间的零和博弈越来越激烈,"总是接盘"的感觉使赚钱效应消失,导致大批用户退出市场。
本质上,中间商(交易平台、做市商、代理商、社区)都是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正面外部性。当服务提供者和抽水方成为市场最大的利益群体时,整个市场就像患上癌症,最终结果是"癌细胞"越来越大,而"宿主"耗尽养分后衰亡。
周期的力量和重建
加密货币市场终究是一个周期性市场。
乐观者相信,在这个流动性匮乏的低谷之后,终将迎来真正的"价值之春"。技术革新、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商业模式将重新激发创新热情。创新不会消亡,泡沫终将破灭。即使只有微弱的光芒,也可能成为指引方向的灯塔。
悲观者则认为,泡沫尚未完全破裂,加密货币市场还需经历一次更深层次的"雪崩式洗牌"。只有当抽水者无币可抽,中间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崩塌时,才可能迎来真正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经历一个混沌艰难的阶段:质疑、内耗、倦怠、怀疑人生。
但这正是市场的本质——周期即宿命,泡沫也是前奏。
未来可能是光明的,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可能会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