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Solana天王级项目陨落:Pump.fun 40亿美元融资背后的流动性末路
作者:White55,火星财经
01 高光褪色:一场13亿美元公募的估值裂痕
2025年7月,Solana生态最耀眼的Meme币发射平台Pump.fun以40亿美元估值启动代币公募,面向散户与机构出售33%的代币,融资额高达13.2亿美元。
此前Marsbit做过一期对Pumpfun估值的分析,推荐大家阅读:
深度解密Pumpfun:meme币大赌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及估值分析
当市场还在消化这个天文数字时,IOSG创始合伙人Jocy的尖锐分析撕开了繁荣表象:“这本质是团队寻求退出流动性,项目基本面和市场环境根本无法支撑虚高估值”。这番论断背后,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曲线:
收入崩溃式下滑:从2025年1月单日峰值700万美元骤降至如今的50万美元,跌幅超过92%,如同被戳破的泡沫;
市场份额溃败:竞争对手LetsBonk以51%的占有率强势登顶,Pump.fun则滑落至39.9%,王座易主已成事实;
推荐阅读:Pumpfun已死,LetsBONK 当立,Solana Meme发射平台王座为何易位?
生态价值蒸发:曾经风光无限的“毕业项目”(迁移至Raydium等DEX的成熟代币),市值从数千万美元惨跌至5-10万美元的冰点区间。
更令人窒息的是代币经济学设计的风险敞口。团队及早期投资者通过本次ICO与历史累计手续费收入,将坐拥近20亿美元现金储备。
但公众投资者面对的却是三重迷雾:
治理结构黑箱化,决策过程无人知晓;
团队与投资人代币释放条款不透明,存在上线即抛售的极大风险;
以及以40亿美元估值融资,严重透支未来数年增长潜力。
Jocy一针见血地指出:“团队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去‘拉盘’或‘控盘’,本次ICO更像是最终的‘价值实现’(Exit Liquidity)”。
02 代币经济学陷阱:40亿美元估值何以摇摇欲坠?
根据官方披露信息,PUMP代币的总供应量为1万亿枚 其中33%用于ICO销售,24%预留给社区和生态系统计划,20%分配给团队,13%给现有投资者,其余分配给生态系统基金和基金会。
Pump.fun的40亿美元估值如同一座缺乏地基的摩天大楼,在加密货币市场的寒风中吱呀作响。对比传统金融市场与加密蓝筹项目,其估值逻辑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财务倍数畸形:以30天年化收入7798万美元计算,其完全稀释估值(FDV)与收入比高达64倍,远超过Uniswap(约10倍)、MakerDAO(约8倍)等DeFi支柱项目。即便对比同为注意力经济代表的社交媒体,也显著高于Meta(约7倍)等成熟企业;
技术护城河缺失:平台核心功能——基于Bonding Curve的快速发币与交易——技术门槛极低,可复制性强。市场上已涌现LetsBonk等竞品,后者凭借更激进策略快速攫取过半份额;
生态寄生风险:高度依赖Solana生态性能红利,一旦底层网络拥堵、费用上升或遭遇监管打击,平台业务将遭受毁灭性冲击。
代币分配方案进一步加剧了风险。根据披露,私募(18%)与公募(15%)投资者所获代币将在上市首日全部解锁,而团队(20%)与现有投资者(13%)的锁仓条款却秘而不宣。
这种设计几乎为内部人士创造了完美的套利条件:利用公募资金托市,在流动性高点抛售筹码。
更讽刺的是,团队手握20亿美元现金储备,却未设置任何回购或金库增值机制来支撑代币价值,放任二级市场暴露于抛压之下。
03 监管达摩克利斯之剑:法律纠纷中的平台原罪
Pump.fun的商业基石正面临法律体系的严峻拷问。
2025年初至今,美国纽约南区法院已受理两起集体诉讼,指控平台作为“共同发行人”违反证券法,推动未注册证券销售。诉讼核心直指其运作本质:
证券属性争议:原告援引豪威测试(Howey Test),认为平台通过自动化工具批量生产代币,并对代币创建、定价与流动性维持实施集中控制,使其符合“投资合约”定义;
监管合规真空:平台缺乏KYC(了解你的客户)验证、投资者适当性审查等基本合规措施,甚至被指控向未成年人推广代币;
全球监管围剿:除美国外,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已对Pump.fun发出警告,迫使其封锁英国用户访问。多国监管机构正密切关注Meme币平台的合规风险。
这些诉讼可能成为加密行业的分水岭判例。
对于依赖“无许可发币”商业模式的Pump.fun而言,合规成本将吞噬其利润根基,甚至引发生存危机。监管重压之下,其代币经济的脆弱性被进一步放大。
04 注意力经济的黄昏:Meme疲劳与资本迁徙
Pumpfun周度交易量逐步下跌
Pump.fun的颓势不仅是平台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Meme币市场结构性疲软的缩影。链上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真相:
用户盈亏极端分化:Dune Analytics数据显示,5月平台59.4万活跃钱包中,盈利超500美元的用户仅占3.6%,而亏损用户高达52.5%。真正赚取超10万美元的“赢家”仅27人,占比0.0045%,赤裸裸展现“少数人收割多数”的赌场本质;
流动性持续枯竭:Solana链上Meme币交易量从2024年末33亿美元的峰值萎缩至10亿美元量级,用户活跃度与代币日创建量均遭腰斩;
资本厌恶避险:Pump.fun公募消息公布后,Solana生态主流Meme币集体暴跌,链上资金净流出量跃居全网第三,市场将其视为“流动性黑洞”。
投资者行为模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随着LetsBonk等平台以更低费用、更精准的社区运营策略崛起,资本正加速从“无差别发币”的粗放模式撤离,转向具备文化认同或实用场景的Meme项目。
而传统加密资本更已开始撤离Meme赛道,转向Restaking、并行EVM、AI代理等具备技术叙事与稳定现金流的Infra领域。市场对一夜暴富的幻想正在破灭,对可持续价值的追求逐渐回归主流。
05 转型求生:Swap野望与生态重构的未竟之路
面对危机,Pump.fun并非坐以待毙。团队近期披露两项战略调整:扩充至70人规模,涵盖工程、合规、法务等专业领域;测试自有AMM(自动化做市商)系统,试图构建交易闭环。这些举措直指核心痛点:
降低外依赖:通过内置Swap功能,将代币交易从Raydium迁移至自有平台,避免流动性及手续费收入外流(此前Raydium因该消息单日暴跌30%);
拓展收入来源:AMM可捕获交易手续费,缓解发币数量下滑带来的收入压力,理论上为代币引入现金流支撑;
合规化布局:专业团队组建暗示其意图应对全球监管框架,尤其针对SEC可能的执法行动。
然而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AMM的推出直接挑战了Solana生态DEX巨头Raydium,这引发激烈竞争甚至流动性战争。
更根本的矛盾在于:Meme文化的“短平快”基因与复杂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天然冲突。
当Pump.fun试图叠加Swap、质押、跨链等功能时,可能因产品臃肿而丧失“极速发币”的核心优势。
可以看到在新功能上线后并未能显著提升平台收入或用户留存,这次10亿美元融资或将沉没于一场注定失败的生态化实验。
余波:加密创新迷途中的价值警钟
Pump.fun的40亿美元估值闹剧,暴露了加密市场最深层的价值错位——当投机工具估值碾压基础设施创新(如以太坊Restaking、模块化区块链),行业根基已被动摇。
“退出流动性”论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泡沫的精准穿刺。
散户若仍想参与这场危险游戏,务必恪守两条铁律:将投入资金视为可归零的风险资本,绝不押注身家;等待代币上线一周后,观察初始流动性衰竭后的真实价格水平再行动。
真正的加密革命从不诞生于估值泡沫中,而在那些默默构建去中心化未来的协议里。当潮水退去,Pump.fun或许会被遗忘,但它敲响的警钟,应长鸣于每个投资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