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新规落地 人民币稳定币路径初现

robot
摘要生成中

稳定币监管新时代:从香港到中国大陆的政策演进

8月1日,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发行与储备管理条例》。这一举措标志着稳定币正式成为主权货币在区块链领域的延伸工具,而非单纯的市场驱动产品。

香港金管局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只允许发行以港元为锚定的稳定币,发行主体必须获得监管牌照,资产储备仅限本币现金与债券,并要求严格的审计和托管流程。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对稳定币的相关政策探索也在悄然推进。稳定币已不再是边缘的金融创新话题,而是进入了货币政策与主权治理的核心议程。

全球稳定币监管的三种模式

当稳定币进入监管语境,它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实质上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锚定资产的选择、发行权的归属,以及运行体系的清算逻辑。

目前,对全球稳定币监管走向具有标志性影响的是美国、欧盟和香港。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型。

美国:市场主导、制度托底

美国选择了市场主导、制度托底的路径。2025年,随着GENIUS法案通过,稳定币正式纳入联邦监管体系。监管部门并不直接参与发行,而是定义了锚定方式与托底要求:允许市场主体发行稳定币,但必须锚定美元、持有合规储备、接受金融体系的审计路径。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美国无需处于最前沿,却能让美元自然渗透到Web3的各个角落。稳定币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美元清算API"。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风险:稳定币发行不是由央行完成,而是交给了企业。如果储备失守、披露滞后或跨州监管出现断层,稳定币的信任基础可能会受到动摇。

欧盟:监管内置、权限收缩

欧盟选择了监管内置、权限收缩的路径。MiCA法案将稳定币纳入了极其严格的监管框架。特别是,当稳定币的流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时(如1,000万用户或100亿欧元市值),就会被划入"重大通证"监管范畴,需要接受欧洲央行等更高级别金融机构的干预,甚至可能面临限制措施。

这是一种典型的"许可---管制"结构:允许存在,但不给扩张。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央行和ESMA多次表达了对美元锚定稳定币在欧元区广泛使用的担忧,认为这可能侵蚀欧元在本地区的货币主权。在此背景下,MiCA对稳定币的强监管路径,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性防护:既给予有限的创新空间,又控制其在跨境结算与本地支付中的规模性渗透。

然而,高强度的监管也可能导致稳定币在欧盟的使用场景受限、发行成本增加,难以激发市场活力,更难以支撑以稳定币为核心的商业模型在欧盟本地发展。

香港:牌照前置、场景封闭

香港选择了牌照前置、场景封闭的路径。不同于美国的"开放挂钩"与欧盟的"制度框定",香港监管更像是从一开始就"预设边界":只允许锚定港元(HKD)的稳定币申请发行,禁止锚定人民币、美元等他国货币,也不允许多币种、商品锚定或算法稳定币。发行人必须在香港注册,并取得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且仅限在监管核准的本地支付场景中流通。

这一"预设边界"的制度设计,体现出香港监管当局的三重意图:

  1. 锚定币种上的主权明确化,仅承认港元作为稳定锚,避免外币稳定币对本地货币政策的渗透;

  2. 发行资质的牌照化,借SVF框架将稳定币纳入既有金融监管体系中,与其他本地支付工具并列管理;

  3. 使用场景的封闭化,仅允许在特定支付生态中小范围试点,暂不开放链上跨境支付、DeFi流通或交易所用途。

这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内嵌监管"的治理模型,强调从一开始就将发行与使用锁定在监管可控的空间中,先确保对链上支付的技术验证和风险掌控,再逐步评估放开路径。

锚定港元并限制场景使用,可以确保链上资金与本地金融秩序高度绑定,为香港争取在亚洲稳定币基础设施中占据主动地位。但也正因币种与用途的收紧设计,香港稳定币的开放性与外溢性有限,可能难以吸引跨境项目或成为主流Web3支付网络的关键节点。

人民币稳定币的可能路径

近期,中国对稳定币的政策探讨也日益深入。7月中旬,上海国资委组织了一场高层会议,探讨对稳定币和加密资产的政策回应。多家企业已向人民银行提议发行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并建议在香港申请牌照。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将稳定币纳入正式讨论,强调其在缩短跨境支付链条方面的潜力,并指出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应走向不同的技术架构与监管路径。

基于已公开的建议与政策脉络,人民币稳定币可能采取的发行结构如下:

  1. 央行不直接发币,但可通过国有大行或政策金融机构设立特别目的机构主导发行,保持合规中性的同时具备政策可控性;

  2. 稳定币锚定资产可能选择央票、中期借贷便利或部分外汇储备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底层资产,以满足审慎监管要求;

  3. 托管机制倾向于链上+银行账户的双层体系,即链上发行、链下审计结算,由国有银行或其子公司进行资产托管,确保账实一致、审计透明;

  4. 试点落地路径可能优先选择香港,在金管局DTSP框架内进行牌照申请与跨境使用测试,条件成熟后探索向特定境内场景延展;

  5. 场景方面,将优先服务跨境支付、企业清结算、公链RWA项目等B端需求,而非C端支付市场,避免与数字人民币形成定位重叠。

这种路径设计本质上是在可监管、可审计、可追溯的制度环境中,推动人民币的链上延展与离岸流通结构的重构。它不以挑战USDT为目的,而是另辟一条政策可控的链上支付轨道,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与链上资产流通提供制度工具。

Web3创业者的机会

如果人民币稳定币真的落地,它的制度属性已经注定:这不会是一个开放发行、自由竞争的创业赛道,而是由国家或国有金融体系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对于Web3创业者而言,更实际的思路是将人民币稳定币视为一个可调用的系统变量,围绕它构建真实可落地的业务模型。例如:

  1. 跨境结算工具:开发人民币稳定币的支付调用层,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合规且高效的链上结算选项。

  2. 现实资产连接接口:开发RWA侧的桥梁组件,围绕人民币利率产品的拆分包装、链上债务协议、收益权映射工具等开发基础设施。

  3. 应用场景服务:成为人民币稳定币的"落地推动器",在B2B跨境支付、电商平台内结算,以及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场景中推动应用。

  4. 风险管理与合规中介:开发链上AML/KYC插件、智能合约内置审计机制、资金路径自动报告系统,成为国有体系之外的"技术型外包层"。

尽管人民币稳定币仍处于政策讨论与研究阶段,但其落地已被纳入国家级战略视野,具备一定的制度可能性。对于Web3创业者而言,机会不在"发币",而在围绕支付、结算、链下打通、跨境流通等方向提前布局。未来若稳定币路径开放,能够提供合规接入点的服务型项目,将更容易获得资源、政策与用户三重加持。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FUD_Whisperervip
· 08-15 16:07
稳定币都管 还能稳啥币
回复0
not_your_keysvip
· 08-15 00:55
又要监管 麻了
回复0
薛定谔的纸手vip
· 08-14 01:52
牛批 港元稳定币来了 内地也不远了 这波我梭哈了
回复0
精神财富收割机vip
· 08-14 01:50
比特币已经是旧时代了~
回复0
PoolJumpervip
· 08-14 01:47
唉 监管又来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